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繁衍、生息、积淀、进化和传承,每时每刻都在悄然地进行。超过 45亿年的地球史,见证了所有生命体相生相伴的历程。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没有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的世界,人类的生活会是怎样?大自然以其无比丰富的能量和资源,构建了人类生活必需的健康的生态系统,使我们身在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世代绵延,历久弥新。
人类的诞生就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来自生物多样性的滋养,使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由贫困实现富强。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步,事实上都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人类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对身边日夜感受的生物多样性未加珍惜。直到 1972年 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必须用周密计划和适当管理加以保护。整整 20年后, 1992年 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与会国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使重视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即生物多样性是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过去的 50年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利益需求,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深刻改变日益显现。占全球 55%适合宜居的土地已被转化为农业生产,全球范围的森林、湿地、草原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快速变迁,使淡水栖息地减少了 80%以上,仅脊椎动物的数量就下降 60%。 2019年由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for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地球上迄今发现的 800多万个物种中,目前超过 100万个物种正在面临灭绝的威胁。人类对土地、森林、海洋的过度开发,使自然栖息地加快退化以至于消失,各类污染导致的环境破坏,以及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造成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数量骤减,全球日趋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已经危及农林渔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活。 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继续发布预警评估报告,在全球未来面临的十大风险中,生物多样性丧失已列入第二位。不容乐观的现实提醒我们:人类必须以足够的智慧和决心,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应对这个迫在眉睫的巨大挑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富有的国家,占全球 10%以上的生物物种,遍布在山林、草原、湖泊、湿地和海洋中。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维系国民健康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困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生物多样性减弱的影响,使我们面对的生态欠账问题十分严峻。作为最早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履行义务和职责, 1994年发布第一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8年公布《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2010年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的责任担当。2022年 12月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堪称一个新的里程碑,会议通过的《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了到 2030年各国采取具体行动的目标,以及 2050年力争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景。其中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纳入生产部门的主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旅游、能源采矿、基础设施、制造和加工业及健康部门。同时要加快促进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教育、生成、分享和使用,所有决策者都能获得可靠和最新信息,以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 2024年 2月,中国政府再次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232030年)》,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响应,公众参与的方针,为今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南,标志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将唤起全社会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事业的热情,让政府倡导和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一股合力,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人民更加期待的目标大步迈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成立 40年来,以爱护和抢救自然生命、传播绿色文化理念为己任,经过两代人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在创建生物多样性特色保护地,打造国际交流话语权,推动青少年生物多样性科普,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合法维权,激励志愿者投身义务行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绩,也以自身独到的作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称赞。鉴于多年致力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为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服务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我们组织编撰了《生物多样性百科》这本知识性读物,旨在增进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理解和应尽的责任,希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文化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把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带进千家万户,真正改善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让青少年读者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己的成长将会相得益彰。
春华秋实美,天地人共生。华夏文明之初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至深,源远流长。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惜,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厚重的底蕴,我们应该在创造未来的进程中,把这个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志愿者,已经积极加入这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中来,这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正如这句预言所引来的共鸣: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就没有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非不可逆转,科学技术进步将为生物多样性增益创造新的机遇,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拓展了新的空间。只要我们有信心从现在做起,从关心和爱护大自然的点滴行动开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者,用自己积极的参与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