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楼宇烈
十多年前,勇刚同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他硕士阶段学的是社会学,但转到中国哲学专业后倒也能很快适应。他和我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说自己花功夫背诵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经典。我当时和他说,背诵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要化到生活之中。
在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他谈到自己对春秋公羊学的兴趣,想做这方面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当时做的人太少,可参考的资料不多。他硕士阶段研究过私塾教育,我曾建议他顺着这个题目,做一做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中的传播情况。他当时说要郑重考虑,但过段时
间后还是想坚持自己的学术兴趣。我见他这么坚持,也就同意了。我向来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只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就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研究。后来,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从事中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毕业后,我们仍然有很多的谈话和交流。我们会讨论到一些社会问题,我能从中感受到他在思想观念上的逐渐成熟。作为老师,看到他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我更是感到由衷的欣慰。前不久,他和我说自己正在写一部和两个结合有关的书。这个题目正好也是我这几年比较关注的。
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一般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特色,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特点,包括其文化内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等。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挑战,加上自身传统文化教育没能跟上、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种种误解,我们出现了文化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正是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
因此,当我看到勇刚同学撰写的《这个法宝不一般解码两个结合》,就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本书在梳理两个结合理论脉络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解读。无论是对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分析,还是对于两个结合重大意义、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阐
释,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条分缕析、理事交融,较好地实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辩证统一。
这本书不仅在学理上阐释了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而且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文化自信的风貌。在我看来,文化主体性正是我们的根。只有坚守这个根,才不会丧失自身的民族文化;如果去掉了文化主体性的根,我们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就可能不加甄别地盲目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糟粕,导致自身的文化根基愈发浅薄,以致变成其他文化的附庸。而一旦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既能看清自己的不足,也能看清别人的长处,才能恰如其分地取长补短。这样就既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就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这本书在相关章节比较翔实地讨论了这些关键问题。
当然,两个结合是一个大题目,具有很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本书对勇刚同学而言还只是一个开端,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万事开头难。希望勇刚同学未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为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2025年7月
序二
两个结合,我们打开未来的一把金钥匙
◎占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们正在经历贸易战、关税战、科技战、地缘冲突、逆全球化……各种博弈、争夺纷至沓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过比现在更困难的时期,却没有经历过比现在更复杂的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转型升级进入了深水区,同时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过,在各种困难面前,我们更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相比过去一百多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关键核心技术接连突破,制度优势在大国战略、大国博弈、大国外交中充分彰显。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在道路上、理论上、制度上和文化上充满自信。
就道路而言,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的发展这个铁的事实证明,我们的道路不但走得对,还走得好,因此我们在道路上已经非常自信。理论上,我们过去这些年不断延伸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在涉及国家民族命运和发展方面的理论上有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因此我们在理论上也充满自信。制度上,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制度在不断改革中前进,事实证明,相比世界上其他社会制度,我们拥有非常明显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百姓,从指挥到执行,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具制度自信。
但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已在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却仍然存在短板。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其他三个领域,文化也是最不容易达成共识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亟须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与马克思主义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融汇成新时代的新文化,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保驾护航。
其实,多年前我对这个状况就有过一些忧思,但因题目太大,虽有过一些思考,却未能理出头绪。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从而形成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下子就把我多年想不通的最大疑问瞬间给解开了。
我们知道,在一个结合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则为民族复兴注入了长久而深沉的精神能量。特别是就第二个结合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两脉贯通,方能枝繁叶茂。
所以,听完总书记的讲话,我深深感觉到,中华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能量有了,可能存在的最大隐患也被轻松化解了。有第二个结合理论的指导,中国未来发展无虞,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最强战略支撑确立了。
其实,说白了,第二个结合就是将挽救了中华民族的魂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文化之根脉充分融会贯通。很显然,融会贯通有一个大家深刻理解的过程,也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这意味着,未来发展的大势是第二个结合融会贯通的过程,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理论也必然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前进、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能更好地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在当下时代更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第二个结合,那么这个时代的磅礴伟力就会带着我们前进,推着我们奔跑。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当听说勇刚兄要出版一本关于两个结合的书时,我就自告奋勇为这本著作写序。
坦率地说,为勇刚兄这么高端的书作序,心中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担心写不好。但是,反过来一想,这本书是给大家看的,也许我的一些感受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能帮助大家理解这本书真正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结合,并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两个结合。
与勇刚兄结识,是注定的缘分。那天,我是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的学员,他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师,他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听课。他讲课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把中华文明和民族复兴的来龙去脉讲得澎湃又透彻。课后,学员们层层围问,他从容应答,眼里有光。那光,是对伟大复兴的笃定,也是对民族未来的炽热期盼。如今他把这束光带进了书里。
我们的友谊,始于那堂课后的交流,后来随着交流深入,彼此越发惺惺相惜。与勇刚兄的每一次交流,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当下重要理论的专业而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刻见解。他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我一直以来的信念高度契合,令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是基于这样的共鸣,我们惺惺相惜。这种共同的理想和认识让我坚信,勇刚兄的这本书定能成为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桥梁,引领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洞悉民族复兴的深层逻辑,激发出时代的磅礴力量,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勇刚兄的智慧与洞察,必将通过这本书,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种。
勇刚兄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在生活中展现出了谦逊与热情。在我看来,他是把中国文化人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做人的朴实无华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让人如沐春风。每次向他请教问题,总能感受到他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他新书的核心所在。通过这本书,勇刚兄希望能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以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激发大家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实践热情,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中不仅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理论,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新思路。
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接下来的新征程既会迎来战略性机遇,也必然面临着重大困难与险阻。此刻的我们,无比需要团结一心,与党和国家一起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决不能松劲,正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好不容易发展到了今天,一丝一毫都不能松劲。
当下这个时代,唯有以斗争精神抢抓科技革命窗口,以改革开放激活内生动力,以第二个结合凝聚文化认同,才能把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真正转化为如期实现的壮阔图景。两个结合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舵盘、乘风破浪,坚守传统文化根基,汲取人类文明精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两个结合不是束之高阁的高深理论,而是真正指导我们实践的灯塔。它指引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中华智慧,推动社会进步。而每一次实践,都是对两个结合的生动诠释。
我们不仅要理解两个结合,更需要用好两个结合,让两个结合指引我们前进。相信勇刚兄这部《这个法宝不一般解码两个结合》,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浅出地理解两个结合这个打开新时代中国之门的金钥匙,进而在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同舟共济、笃定前行不仅眼中有光,而且脚下有路。
2025年7月
序一
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楼宇烈/ 001
序二
两个结合,我们打开未来的一把金钥匙 占豪/ 001
导言 / 001
第一章
最大法宝的理论脉络/ 005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007
二、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尊重中国具体实际?/ 021
三、当今具体实际好像变化挺大,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如果行,到底该怎么学?/ 035
四、建党百年时才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在党史中有充分的依据吗?今天专门提第二个结合意义何在?/ 046
五、第二个结合为什么高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055
第二章
最大法宝的文明底蕴/ 065
一、连续性:如何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068
二、创新性: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绝非停滞、僵化,而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 078
三、统一性:如何理解基于大一统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团结集中以及向内凝聚?/ 094
四、包容性:中华文明如何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进而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105
五、和平性:中华文明如何努力以道德秩序构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115
第三章
最大法宝的重大意义/ 127
一、结合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不是硬凑?/ 129
二、结合的结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由此呈现出哪些新面貌?/ 139
三、回望历史,结合如何筑牢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关键在哪里?/ 153
四、放眼未来,结合怎样打开创新空间?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168
五、立足当下,结合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181
第四章
最大法宝的实践要领/ 195
一、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197
二、秉持开放包容: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208
三、坚持守正创新: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220
结语 / 232
一、法天则地:溯中华文明可久可大的哲学之根/ 233
二、铸魂立本:建造巍然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 / 239
三、启钥开眼:领悟第二个结合这把改变中国的金钥匙/ 242
主要参考文献 / 244
后记 /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