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札记》是费孝通晚年对学术生涯的系统性回顾与补遗。他以"补课"为名,重新梳理社会学、人类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反思早期田野调查(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的局限,并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提出对学科发展的新思考。书中既有对马林诺夫斯基、潘光旦等学术前辈思想的重读,也包含对中国城乡关系、文化自觉等议题的再阐释,体现了他"从实求知"的学术品格。
《暮年漫谈》这部随笔集以更为个人化的笔触,记录了费孝通晚年对生命、学术与社会的感悟。他以平实的语言探讨知识分子的责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回忆师友往事(如吴文藻、费达生等),并直面衰老与死亡命题。书中既有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文化观的延伸,也流露出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流失的隐忧,展现了一位学者跨越学科边界的人文关怀。
★【晚岁的智性突围】八旬高龄的费孝通以补课自省,面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使命,沉潜两年精研帕克(派克)思想,从美国移民社会的共生与共识矛盾中,透视全球化时代文明冲突的根源,将帕克的人文区位学转化为一把钥匙,开启对多民族国家团结困境的求解,更在文明比较中呼唤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珍贵的时代精神档案】《暮年漫谈》打破学术写作范式,以思想随笔的形式拓展社会科学表达的维度,还原费孝通与潘光旦、吴文藻等学人的思想互动,剖析民国社会学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嬗变,融合个人心史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展现士人情怀与全球化视野的交织,构成一份珍贵的时代精神档案。
★【当代价值】《补课札记》重释西方理论以激活中国智慧;《暮年漫谈》则以本土经验溯源回应文化断层危机,二者均指向文化自主性的构建,是理解费老从实求知文化自觉天下大同思想闭环的关键,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式。
★【典藏工艺】既是思想盛宴,更是值得收藏的珍品:精装32开小开本,单手可握的黄金尺寸,通勤阅读两相宜;费孝通先生亲笔签名采用珍珠白烫印,在光影流转间若隐若现;书名以黑金烫印,低调中透出学术厚重感;照片压凹处理,指尖划过感受时光流转、岁月沧桑;环衬选用封面同色系特种纸,翻阅时仿佛触摸乡土的脉络;内文采用高档双胶纸,久读不伤眼,触感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