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隐形的角落》
什么是校园霸凌?在网络公共平台,教育专家们给出了如下的回答:
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学生之间持续、重复发生的伤害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个体对个体的欺凌,也可能是群体对个体的欺凌。校园霸凌的形式多样,包括言语霸凌、肢体霸凌、物理霸凌(如破坏财物)、关系霸凌(如孤立冷落)和网络霸凌等。随着移动网络及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霸凌变得更加常见,比如通过网络发布关于受害者不恰当的言论。
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可能会经历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敏感和猜疑、情绪抑郁等问题。同时,霸凌者自身也可能遭受性格暴躁、易怒等消极影响,妨碍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同时,专家也指出,校园霸凌的存在,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会污染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引起个别学生效仿,导致其他学生缺乏安全感,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正常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校园霸凌,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等都有责任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那么,本应和谐温馨的校园,为什么会有霸凌或者欺 凌这种现象出现?
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数位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咨询师他们当中有人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其中一位叫作何梅的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一位少女的来访。这位少女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独睡的她越来越不能承受夜晚入梦的恐惧,总在即将进入睡眠状态时大脑条件反射般地苏醒,直到天边有一丝微亮透出。一个晚上,她最多只能睡上三四个钟头。少女开灯睡觉的习惯,是从初二的时候开始的。有一天,因为一点儿小摩擦,班里几个男生很凶地对着女孩吼了几句侮辱带恐吓的话。可怜的女孩受到刺激,从那天夜里就开着灯睡,一直发展到后来开着灯都通宵不合眼。这位少女的困境,与同学的欺凌紧密相连。
校园霸凌并非突发事件,它源于多种原因,比如社会竞争、互联网高速发展、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等。要知道,我们的校园并不单纯,投影着各种社会问题。何梅说,此外,我们的生命教育是薄弱的,很少让孩子知道生命宝贵而脆弱。
因此,何梅一直在自己的心理学讲堂上对少男少女们进行生命教育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其他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可能因为学业、外貌、家庭背景等方面差异而成为被攻击对象。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网络欺凌变得更为常见,也加剧了校园欺凌的复杂性。
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因素可能影响学生形成正面行为模式与负面行为模式,导致欺凌行为的滋生。
比如,如果父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塑造孩子的正面行为,当孩子的正面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就会从自己的正面行为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那么,他的负面行为自然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孩子也就不需要通过负面行为吸引他人的关注或者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反,如果父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上,那么,一方面,父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塑造孩子的正面行为;另一方面,孩子的这些负面行为会被强化,并让他们感到压抑和不快乐。这样更加容易导致孩子不可控制地制造出更多的负面行为,包括对其他同学的欺凌。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确实有天生就喜欢欺负别人的小孩。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小学三年级有一个大块头,常常欺负班里的同学,凭借着体重优势,动不动就把别的孩子死死摁在墙角。被欺负的孩子如果反抗,就会被大块头揍得鼻青脸肿。家长们向老师告状,向大块头的父母索赔,老师和父母都对大块头进行了严厉的责罚
据说,他做包工头的父亲,把他捆起来暴打了一顿。但时隔仅仅几天,大块头变本加厉,不仅欺负同学更加频繁,而且下手更狠,甚至用书包砸伤了一个女生的头。
这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有三个原因:
第一,表情识别能力差。国外有研究者在少年监狱中做过表情识别测试,他们想看一看,是不是真的有生来向恶的孩子。所谓表情识别测试,就是拿一些人脸表情的照片,让孩子去识别他们的情绪,是高兴还是生气,是悲伤还是惊恐。令人意外的结果出现了,在表情识别测试中,这些少年罪犯的得分非常低,而且大部分人得分为零。
为什么这些少年对于面部表情的识别这么差?因为父母 几乎没有教过他们情感表达。冷漠和打骂,是这些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日常,这导致孩子对于情感的认知能力几乎为零;
甚至,有些孩子的身边缺失父母。
所以在测试中,少年罪犯会把生气识别成高兴,把恐惧识别成欣喜。这就是他们在校园霸凌事件中狠毒冷酷的原因之一被霸凌的那一方,无论是生气、恐惧还是悲伤,他们都认为是开心,这成了纵容他们行恶的动力。
第二,家庭里代代相传的恶。自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惯于家暴的父亲把对暴力的崇尚,潜移默化传给孩子;情绪化、坏脾气、遇事不愿沟通的家庭主妇,让孩子迷上在欺凌中倾泻情绪。
第三,孩子对于满足感的偏差,也是他喜欢欺负别人的原因。心理学家汤姆森博士的一本书中,描述了一个案例:学校里有个小胖子,原本没有什么攻击性,但在一次和同学们打闹的过程中,把另一个弱小的男孩推倒了。那个男孩一瞬间表现出的恐惧,让这个小胖子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以至于他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让别人恐惧害怕的感觉。后来,他对班里比他弱小的同学都习惯使用暴力,同学们也因此害怕他,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他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周围同龄人与他的积极互动越来越少,在学校群体中,他充当了一个霸凌者的角色。
相当一部分孩子做出残忍行为有两种原因,要么是他觉得自己很糟糕,要么就是他努力想让自己好受点。当别人变得糟糕时,他就会好受一些。这种心理满足感的偏差,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出现恶性的校园霸凌事件。专家告诉我。在某主流网站的心理板块,我也看到了与之类似的观点。
除了请教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我也在知乎上提出了相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校园霸凌?
知乎时不时会出现来自民间的睿智回答,这次也不例外。有人作答:校园霸凌来自人性中天然的恃强凌弱。
因为人类的进化历史,是一部残酷的斗争史,强弱的概念早已刻入人类的基因,校园这个小社会也不例外。所谓霸凌,就是力量较强一方恶意伤害弱小一方的行为。
作为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刘俊升从事该方面研究多年。在他看来,识别校园欺凌时,需要把握的核心特征有四点:蓄意伤害、以强凌弱、重复发生、遭受痛苦。
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约 1/3 的儿童遭受过校园欺凌。2023 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32.4%,调查指出,校园欺凌可能发生的地点有教室、过道、校车、操场角落、校门口偏僻地方、厕所等。同时,校园欺凌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小升初的年龄段恰是欺凌发生的高频时期。
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有 57.95%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校园霸凌,其中 50% 以上的受害者当时年龄在 14 至 16 岁之间,中学已成为校园霸凌发生的主要场所。调查还发现,年龄越大的学生,反而越不愿意向成人求助,背后的原因,或是感觉丢人、认为自己无能、担心他人觉得自己是告密者、希望自己去独自解决,或是认为大人 无法帮到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调查表明,被欺凌的孩子中,仅有27.2% 的家长怀疑或发现孩子遭受欺凌。就像当下屡屡发生的击穿公众心理承受底线的校园霸凌事件,受害者的家长常常都是出事后才知晓先前情况,或者此时才把事件的发生与之前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异常联系起来。与之相对应的,那些残酷的加害者的家长,则对自己孩子在外展现出的恶魔的一面,似乎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