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给我的漫长陪伴
从网络起步,因纸媒成长
2003 年 10 月 17 日晚上,我打开邮箱,终于看到了特别期待的一封信。这封信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一家出版社,信里的编辑告诉我,我的一部长篇小说审稿通过了,可以出版图书。我还记得看到邮件那一刻的兴奋。在黑乎乎的夜里,我却仿佛看到了光。
2005 年 1 月,我的第一本小说单行本出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成了一名写作者,到现在为止已经 20年了。
在这20年中,我从网络写作起步,最开始是在刚刚兴起的各种文学论坛上发表作品。网络写作门槛低,发表也没有限制,我们这样的新作者自发在网上贴出原创故事,获得网络读者的青睐,立刻就能收到回复,所以创作动力十足。现在回想,正是那时候大量的自由创作积累,让我获得了难得的练习机会,特别是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不愁没有发表空间。所以我一开始就是写长篇。
最初的网络写作并没有现在的商业模式,写作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就是为爱发电。虽然我已经开始从台湾省的出版社赚稿费我还记得是 500 美元但在大陆刊物上发表作品,则是在一年后了。
2006 年,我在大陆的 《推理》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七宗罪之饕餮》。此后的十多年时间,我陆陆续续在 《推理世界》《今古传奇》《科幻世界》《飞·奇幻世界》《九州幻想》 等杂志 (及部分系列图书) 上发表了累计数十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也在 《重庆日报》《重庆晚报》 等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散文。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十年间,是中国通俗文学杂志最为兴盛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主流类型文学如推理、悬疑、奇幻、科幻、言情、武侠等,都有自己的专门杂志。这些类型文学杂志的繁荣为通俗文学作者提供了众多发表平台,中短篇作品和长篇作品都大量涌现,作者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借着这个好时节,我尝试了许多类型文学的写作,悬疑、推理、奇幻、言情、科幻,各种各样的故事我都写过。从中国宋代的志怪传说 (《八尾传奇》) 到英国民间的精灵传说 (《穆格雷夫森林历险》),从民国时代的离奇案件 (《梧桐夜雨》) 到日本昭和年代的妖怪故事 (《四季物语》),我都尝试着写一写。那是一个探索和享受的阶段,是写作的懵懂之时,最大的驱动力是沉浸在遥远幻想世界中的快乐,获得搭建舞台、安排演员、完成表演的造物主成就感。
热闹之后,潮水退去。渐渐地,网络文学的商业化逐渐成熟,而实体杂志市场则开始衰败,原本月发十几万册的杂志销量都开始下滑,渐渐萎缩,进而一家家地停刊。在这段时间,我创作的长篇增多毕竟书还是可以出版的,但通俗文学杂志已经很难再有充足的发表空间了。
从 2010 年到现在的 15 年间,我陆续出版了十部小说,其中九本是长篇,一本是系列短篇小说集。在这些小说中,最长的是三卷本的 《天幕尽头》,也是在大陆唯一再版的作品。
我后来想了一下,我这样的作者其实是处于通俗文学发展中比较特殊的阶段。我们的创作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偏重自我表达,同时也提供阅读的娱乐性,网络只是一个发表的平台,并没有直接从平台上获得酬劳。而在我们之后的类型文学作者,很多都走进了网络商业化的创作模式,跟读者更贴近,写作强度更大,作品更长,题材更新颖,以及也可能有更丰厚的回报。
但对我来说,十多年间已经形成的创作习惯很难适应这样的转型,所以我没有再往前走,而是站在了原地。迄今为止,我的创作模式跟我刚刚开始写作一样,我在网上免费贴以前在论坛,或者文学网站,现在在社交媒体然后向出版社投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