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 世纪 30 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北平城危在旦夕之际,文物的命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围绕文物是否迁移,文化界、政界乃至全社会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人建议文物就地保存,誓与文物共存亡;也有人主张未雨绸缪,对文物进行转移,以免毁于战火。最终在蔡元培、易培基、傅斯年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国民政府做出了对文物进行迁移的决策,这一决定标志着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国宝播迁悄然展开。
北平文物迁移涉及多个文化机构的珍贵文物,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甲骨、故宫博物院的皇家珍藏、历史博物馆的国学旧藏、古物陈列所的两宫遗萃、颐和园的清宫旧藏、国子监的千年石鼓、北平图书馆的珍本典籍、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居延汉简等。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在战争威胁下被迫进行多次转移,迁移路线从北平到上海,从南京到宝鸡,从长沙到重庆、昆明,部分文物甚至远赴海外躲避战火。文物的每一次迁移,保护工作都面临多重挑战:运输途中,敌机轰炸、道路塌方、匪患滋扰、经费短缺等问题接踵而至;存藏期间,潮湿霉变、虫蛀鼠害、盗窃觊觎、战火威胁等危机如影随形。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文物守护者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守护着民族的文化命脉。
本书基于对档案文献、当事人书信及回忆录等史料的系统梳理,全面重构了抗战前后北平地区八家主要文物收藏机构的文物迁移历程,生动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珍贵文物如何被秘密装箱启运?如何穿越烽火连天的千里险途,安然抵达西南腹地?如何在战时困境中远赴海外参加国际展览,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何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暂得栖身?又如何因历史变局而最终分藏海峡两岸,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本书各章题目采用主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主标题力求用精练的短句呈现核心观点,副标题则是对主标题的延伸阐释,界定了研究范围。开篇国宝何去呈现国难之际因文物迁留而引起的争论,揭示文物南迁决策背后的博弈。南迁首途聚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率先开启文物迁移行动的经过。沪上寓公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的迁移历程及相关展览活动。沪上寓公是指故宫博物院文物暂存上海期间,马衡别出心裁地用沪上寓公四个字分别代指原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的文物箱件,寓公一词,反映了故宫博物院国宝流离失所的境遇。端门含章叙述了历史博物馆文物迁移始末。端门是历史博物馆馆址所在,为存放大量文物之地,含章二字指代馆藏珍贵文物。宝蕴藏珍记述了古物陈列所文物战时迁移及战后划归故宫博物院的历程。宝蕴楼作为古物陈列所库房,见证了这段历史。颐和御宝与陈仓石鼓两章,分别记录了颐和园皇家珍藏与国子监千年石鼓的播迁故事。文津元典与流沙坠简两章,则叙述了北平图书馆典籍文献与西北科学考查团居延汉简的抢救历程。终章功侔鲁壁总结了北平文物迁移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抗战胜利后,马衡曾手书功侔鲁壁匾额赠予四川安谷镇,意在将当地民众的护宝功绩与孔壁藏书的文化意义相提并论。
北平文物的迁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文物大迁移长达十几年,播迁十余省,行程数万里。抗战时南迁上海、南京,西迁长沙、南昌、宝鸡、汉中、重庆、贵阳、昆明、安顺、巴县、峨眉、乐山、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又经历了集中重庆、东归南京、迁移台湾和北返北平。文物守护者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创造了战火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尤为可贵的是,文物迁移期间,文物守护者克服各种困难,在上海、南京、贵阳、李庄、重庆、成都,甚至远赴伦敦、莫斯科等地举办和参与了多个展览,弘扬了民族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抗战热情。
北平文物迁移过程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文物始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保存基本完整。其原因不仅是各文化机构之间相互协同配合,更是内政部、铁道部、军政部、财政部等行政单位与诸多地方政府、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为文物迁移、保存提供了保障,体现了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其承载的家国记忆与民族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多方力量因文物而凝心聚力,联动协同保护文物的行为,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彰显了 20 世纪 30 年代抗战烽火中的文物播迁,是一次全民护宝的伟大壮举。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文物迁移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保护范畴。在民族存亡之际,这场跨越万里的文明守护,不仅映照出文物守护者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坚定担当,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那些颠沛辗转的国之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本书的写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思考。在全球局势依然动荡的今天,如何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危机中延续文明?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必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