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相关理论,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电影融资政策与主要方式,阐释和评估不同种类的电影融资模式特征及其运作方法,展望电影融资的未来方向。本书除了开头导论、结尾余论部分之外,主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电影融资的相关理论问题(解析电影、融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第二章典型国家电影融资模式(归纳并分析美国、法国、印度、尼日利亚、罗马尼亚、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电影融资政策与主要方式);第三章中国电影融资的演进(结合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归纳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融资的演变特征及其主要方式);第四章电影项目的无形资产管理(解析电影项目运作中的创意、版权等无形资产特征及其管理方式);第五章电影融资的十种模式(银行贷款、上市、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基金、众筹、植入广告、制片投资与保底发行一体化、跨市场运作、债券)。
前 言
电影是人类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跨界融合的璀璨结晶。它萃取了文学的叙事基因、绘画的视觉语法、音乐的韵律结构、舞蹈的动态美学、建筑的空间逻辑、雕塑的造型张力、戏剧的冲突内核,重构为一个涵盖视听、情感、思想等多维度的艺术全息体。
1895 年 12 月 28 日,巴黎卡普辛大道 14 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吐出第一卷 16mm 胶片。当《工厂大门》的工人队列在镁光灯下流动,当《火车进站》的蒸汽机车冲破银幕边框,人类终于驯服了时间的野马。这台机械装置在 1/16 秒的视觉暂留中刻下文明的新胎记,运动影像成为继语言、文字、音乐之后的第四种通用语码。
七个月后的黄浦江畔,1896 年 8 月 11 日,上海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 814 弄 35 支弄)的徐园又一村上演东方奇遇。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带来的爱迪生维太放映机,在丝竹管弦的传统园林里投射出《马房失火》的西洋景,悄然叩开了东方古国的影像之门。
1905 年深秋,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内,任庆泰(字景丰)架起从德国进口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对准京剧泰斗谭鑫培的请缨舞刀交锋三折《定军山》,在 60 英尺(约 18.3 米)长的胶片上完成了京剧虚拟美学与电影纪实特性的嫁接。
此后,好莱坞通过 制片厂制度 将电影创作纳入工业化流程,以 类型片为核心建立可复制的叙事模板,以求风险可控的商业回报。这种标准化生产使电影从艺术家的个体创作转变为集体协作,剧本需要通过评估模型验证市场适配性,编剧、导演、演员及所有参与者均成为流水线环节。好莱坞工业体系的本质是建立 艺术价值与商业回报的兑换公式 ,将艺术转化为可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实现大众媒介属性与资本增值需求的统一。
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工业逻辑,不乏批判的声音和行动。法国导演戈达尔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会动的会计报表,将电影艺术创作异化为可交易的视觉期货。从戛纳海滩的作者电影宣言到宝莱坞的马沙拉电影(Masala Movies)突围,从韩国的 Screen Quota 文化保护到非洲瑙莱坞的本土化叙事,电影人始终在用不同的方言书写电影艺术宣言。这些实践印证了阿多诺的观点: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恰恰激发了艺术本能的反抗。
或许,好莱坞电影的问题不在于工业化本身,而在于忘记了流水线的尽头,永远需要保留一扇朝向艺术星空的窗户。就像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艺术的本质永远抗拒标准化电影的本质不是复制现实,而是雕刻时光的灵魂。
当特吕弗在《日以作夜》中说电影是每秒 24 格的真理,他指向的是电影艺术那无法复制的魅力。而当漫威宇宙用 23 部电影构建起千亿美元级产业帝国时,佐证了电影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可复制性。这场持续百年的围绕着电影艺术属性还是产业属性的争论,最终在电影所具备的双重生命特质中达成和解。电影既是塔可夫斯基笔下雕刻时光的灵魂,也是好莱坞流水线上会动的会计报表,二者的张力恰恰构成了推动电影不断进化的核心动力。回顾电影的发展历程,其本质上是艺术语言、技术载体、产业形态的三体运动。这场运动,既镌刻着不同文化基因的独特印记,又彰显着人类对于影像叙事的共同追求。
在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电影融资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脉络,是推动电影项目从创意走向现实的核心动力。一部电影的诞生,从剧本打磨、组建拍摄团队、场地租赁、设备购置,到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大制作的商业巨片,还是小成本的独立佳作,有效的融资策略是其成功的基石。每一个电影项目都是一本难念的生意经。从点点星火的创意萌生,到熠熠生辉的银幕跃动,一部电影虽成就于创作者的灵感乍现,却成型于投资人的倾囊相助。电影因其商业属性,深受投资逻辑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电影项目发展的助力,也是其前行的挑战。
然而,电影融资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复杂领域。一方面,电影融资涉及金融、法律、市场、艺术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投资者需要在众多的电影项目中筛选出具有潜力的作品,同时要考虑投资回报率、风险控制等因素;电影制片人则需要寻找合适的资金来源,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电影项目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市场口味的变化、创作过程的风险以及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使电影投资成为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电影行业的持续发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到新兴的众筹模式、版权证券化等,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规则、流程和风险。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行业政策、金融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电影融资的复杂性。
《电影融资》致力于为电影从业者、投资者、研究者及行业爱好者,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实战指南。全书以电影融资的基础理论为起点,逐层解析传统与创新融资模式的运作逻辑、优势与瓶颈,通过国内外经典案例的深度复盘,提炼可复用的实战经验。特别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如互联网金融工具(众筹、版权证券化)的场景应用、一带一路国际合拍的政策红利挖掘等,为读者提供兼具实操价值与未来视野的决策参考。
电影融资是理性与创意的交融。它既是基于数据模型的风险评估科学,更是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逻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连接艺术创意与商业价值的桥梁,其核心在于以结构化思维激活资本潜能,同时为创作初心保留生长空间。本书力求成为读者在融资领域的导航图,既提供从项目估值到资金落地的全流程方法论,也启发对技术赋能艺术本土叙事全球化等深层命题的思考,助力行业同仁在光影与资本的交织中,探索出兼顾商业稳健性与艺术突破性的可持续路径。
张振鹏,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术机构常务理事。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38项课题,出版7本专著和教材(含1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30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9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荣获7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含一等奖1项),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政府或企业采纳。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知网高被引Top1%学者等多个权威榜单。
目 录
第一章 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财务与金融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融资理论
第三节 管理理论
第四节 融资管理
第五节 电影融资的属性与矛盾
第二章 典型国家电影融资特征
第一节 美国电影的市场化融资
第二节 法国电影的政府资助与渠道拓展
第三节 印度电影融资的本土化特色
第四节 尼日利亚电影的小额投资与低成本运作
第五节 罗马尼亚电影的体制转轨探索
第六节 韩国电影融资的持续求变
第七节 新西兰电影的资源互补型跨国合作
第三章 中国电影融资状况概览
第一节 中国电影融资机制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中国电影融资的三个转变
第三节 中国香港电影融资体系演变
第四节 中国电影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
第四章 电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电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第三节 电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
第四节 电影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第五章 电影融资的典型模式
第一节 银行贷款
第二节 公司上市
第三节 股权质押
第四节 产业投资基金
第五节 电影众筹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
第七节 植入广告
第八节 版权预售
...
第十节 发行债券
第十一节 制片投资 保底发行一体化
第十二节 跨市场运作
关于电影融资的几个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