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本围绕海洋法史梳理和理论介绍为主的专业书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际海洋法史梳理,海洋宪章的架构设计以及中国海洋法历经的三个重要转型期;第二,21世纪海洋权益分区的具体介绍,主要包括相关司法机构职能的厘清,海洋定界规则和海洋划界规则的对比介绍等内容。 第三,最后是典型海洋治理区域呈现,笔者以海洋治理和环境保护为标尺,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区域,从海洋生态保护现状和海洋治理改善两个面向进行了延展性思考。
欣喜收到邱文弦同志发来的《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发展》一书的手稿。2007年9月,文弦在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之后,成为我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跨文理学科进行交叉型研究的首名硕士,她随后加入国家海洋局(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研究团队,成为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中国委员工作组的成员。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2013年顺利完成The Role for Natural Prolong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beyond 200M Limit(《自然延伸原则在外大陆架划界中的作用研究》)的全英文博士论文,获得海洋科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这段艰难不易却极富意义的研究旅程,至今已过十余载。我相信,该书是文弦结合了自己的研究经历以及在浙江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能引导我们总结经验,提醒我们不要坠入误区、帮助我们思索未来,进一步掌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多年来,我们可能更关注于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突破,却尚未系统而全面地了解海洋未来发展的脉络和潜在机遇,以及治理海洋的要点。熟悉全球海洋的发展历史,从科学的视角、法学的视角、政策的视角等综合维度观察、判断和把握海洋,才有可能突破我们探索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的眼界和思路,有益于掌握海洋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参与全球海洋的治理。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国际海洋法的研究已有起色,但无论是从队伍建设还是成果积累的角度看,国际海洋法(尤其是海洋划界问题)的研究仍然属于冷门学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或者延续这个学科的持续发展。
该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结合了自己在国家海洋局的学习体会、澳大利亚国家海洋资源与安全中心和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的访学心得以及在浙江大学的工作经验,将如何开展海洋实践工作的思考融入了书稿之中,将国际海洋法法律体系中与海洋科学、海洋地理等难以被社科研究工作者所理解的地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把课堂上专业知识传授与海洋政策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既涉及了海洋法经典理论的再现,也有作者新近研究成果的汇集,适合国际公法、海洋政策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考,和该领域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入门阅读书籍。
全球海洋和人类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环境、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洋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源于此。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认识海洋、了解海洋不应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视角,更需要努力掌握海洋治理规则、为争夺海洋话语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也是国际法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来,不一定会有很多学者去钻研需要跨越文理学科才能开展纵深研究的全球海洋划界与海洋维权问题,但是,这项工作需要有人持续跟进,认真研究,不断发声,才能助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稍有遗憾的是,基于当下国际政治形势的严峻斗争,本书第六章暂只能刊出拉丁美洲和亚洲海域海洋治理现状的梳理和思考。我们期待,日后待书再版时,作者可将其他海域的海洋治理现状进行统筹性展现。
海洋依然辽阔,天空足够高远,值得更多年轻人创造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
2025年4月21日
邱文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海洋法律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海洋法、区域海洋政策与立法等。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理学博士学位(海洋科学),在国际海洋维权领域深耕数十年,主持国家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六项,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第一章 国际海洋权利的话语发展 /001
第一节 海洋权利应运而生 /001
一、海洋权利的缘起 /001
二、海洋科技拓展与海洋权利外延 /005
三、航海需求促动概念迭代 /008
四、科技革命引发新问题 /011
第二节 海洋权利的规范体系 /014
一、国际会议谈判历程梳理 /015
二、海洋宪章的体系设计 /017
三、一般规范与 海洋宪章的内在关系 /027
第三节 我国海洋法制的发展历程 /031
一、新中国涉海法律制度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9年)/032
二、中国涉海法律体系建设的快速成长时期(19802012年)/033
三、中国涉海法律制度建设的完善时期(20132024年)/038
第二章 国际机构的职能 /041
第一节 国际机构 /041
一、国际法院及其职能 /041
二、国际海洋法法庭及其职能 /04
三、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及其职能 /046
第二节 职能冲突与司法能动 /050
一、司法机构的管辖权 黑洞/050
二、司法机构的管辖权冲突 /061
三、委员会与司法机构的实践冲突 /062
第三章 沿海国划定海洋界限的理论 /067
第一节 边界的类型与规范的匹配 /067
一、从陆地走向海洋 /067
二、边界的类型划分 /070
三、界限划定的范式 /071
第二节 不同权益区的属性比较 /085
一、领海:宽度之争与无害通过权 /085
二、毗连区:被弱化的定界理论 /098
三、专属经济区:专属权利与剩余权利 /101
四、大陆架:科学与法律的融合 /110
五、国际海洋公域:自由与共享之纷争 /116
第三节 界限概念的难点分析 /127
一、大陆边与 《公约》第76条的互动关系 /127
二、大陆架的法律属性 /129
三、自然延伸的双重属性 /130
第四节 特殊要素在定界中的地位 /133
一、特殊自然地物的类型 /133
二、人工造物的定界依据 /136
三、特定地理区域的考量 /142
第四章 全球海洋边界划分理论 /147
第一节 全球大陆架外部界限主张梳理 /147
一、沿海国划界主张及委员会建议 /147
二、第76条规则张力及与第83条的关联性 /156
第二节 不同区域的划界现状以地理坐标为标准 /161
一、大西洋区域 /161
二、地中海、黑海和加勒比海区域 /162
三、波罗的海与红海区域 /166
四、非洲地区 /170
五、印度洋区域 /171
六、极地区域 /172
第三节 划界规范的实践难点以相关要素为标准 /182
一、重叠区域的国家单边划定障碍 /182
二、岛屿区域的权益主张的张力呈现 /186
三、脊状物区的界限划定的解释难度 /188
第五章 全球海洋边界划分实践的现有桎梏与优化路径 /207
第一节 划界原则与方法的区别化考量 /209
一、公平原则的根本地位 /210
二、等距离线/中间线方法的有限适用 /214
三、三步划界法 /216
第二节 不同区域的国家实践 /218
一、领海划界:中间线的绝对权威 /218
二、专属经济区划界:稳中有变 /233
三、大陆架区划界:风险与机遇并存 /242
第三节 相关要素的效力界定 /254
一、脊状物的判定标准 /254
二、岛和礁的甄别路径 /257
三、冰封区域的法律形态 /260
四、富沉积物区的外溢效力 /264
第六章 代表性洲域的海洋治理现状 /269
第一节 拉丁美洲的海洋治理 /271
一、拉丁美洲国家海洋法适用 /271
二、拉丁美洲国家海洋生态保护 /273
三、拉丁美洲国家海洋划界现状 /275
四、拉丁美洲海域治理改善之思考 /282
第二节 亚洲区域海洋治理现状 /285
一、亚洲国家海洋法适用 /285
二、亚洲国家海洋生态保护 /291
三、亚洲国家海洋划界现状 /294
四、亚洲海域治理改善之思考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