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潮汐,坐拥一片海
大海辽阔、浩渺、神秘,充满哲思,对诗人来说,它承载着梦想、冲动和潮水般的激情。刻画和重塑大海,是每一个拥有大海情怀诗人的使命。
东海诗歌写作,虽然命题宏大,但它是当今整体性、倾向性地理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黄河、长江和运河写作一样,是新时代诗学理应关注并研究的重大课题。它兴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几经曲折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一批东海新诗群诗人的崛起和诗歌新样式的呈现,开启了东海诗歌新航程。以东海诗歌联盟建立为标志,跨省的东海诗歌力量正在集结,出海势在必行。提出东海诗歌写作,这个极具辨识度的诗学命题和概念恰逢其时。这不仅是诗论家的使命,而且是诗人的职责,诗人也应该用自己的文本、诗学倾向和诗艺风格发出应有声音和主张。
时下海洋诗歌写作风格多样化,这是必然的。从观察和想象出发,有感而发,这自然是一种好的写作状态,一些好作品就是在此种状况下产生的,这也是现象级的文学事实。但其根本立足点还是陆地、岸边。对我而言,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新路。
最重要的一点,我对海洋诗歌写作的态度是虔诚而认真的。作为长期工作、生活在海边的人,我对大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向往。文学对我来说是一次迟到的转场,转眼间已经在路上,但心中总有一个梦想:用自己的潮汐,坐拥一片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海边人,我把海洋题材的体验式地理写作作为自己文学追求的方向。正是基于自己对大海的亲近与热爱,加之多年来对海洋文化,尤其是浙闽文化融合地温岭石塘的系统性、叠加式的研究,我积累了大量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聚焦石塘,尤其是讲闽南话的箬山片区。箬山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与乌镇、南浔、西塘和石浦同列其中。它的开发一度滞后,但反过来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作为浙闽文化融合地的历史风貌、闽南风情民俗等独有魅力。我有不少亲眷在箬山,我的家人中就有会讲闽南话的,有一份亲情的牵连。箬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人与事都充满吸引力,对我而言犹如神一般地存在。热爱她,敬畏她,写好她,是一种自觉的使命。
我对大海书写一部分的灵感和想象力,是由我心中无比美好的更南的南方带来的。作为几百年的迁徙族群,虽迁居浙东南,但血脉和心灵却不时回望闽南故土,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土人情,这是他们心灵上的两地书。我注重闽南话所及漫长东海沿岸海洋文化对比研究。必须看到这种文化融合也正面临时代性的困惑,它的血脉传承和族群命运,海洋捕捞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后工业化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图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书写。
我的第一本诗集《入海》,在海洋题材、在场性地理写作上作了努力,如何系统地书写和充分表达,使题材更加集中和纯粹,我选择用长诗来创作。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是我东海诗歌写作系列的第二本诗集。该书共收录长诗13 首,分溯洄、渊源、具象、在场四辑。既深度挖掘,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形成体系。从诗歌角度,构建起一个海洋题材新的主题性、场景式的文学地理文本。
大海是诗歌写作的第一现场,海洋诗学的新境界,文学辽阔而深邃的所在。我以出海为使命,把目光投射大海,聚焦渔场,捕捞所辐射的时空,不仅是东海,而且涵盖世界海洋及其生命史。到大海中去,再从中出发。我的介入,让大海在场共时,即便写岸边的人和事,也是大海的视角。我试图以东海为中心建立起海洋原乡,集中展现海洋特有的开阔视野和顽强生命力,呈现海洋的诗意场景、人物和观念,多维度表达对生命的关照,揭示事物和人性的真相与本质。
平等意识已成为我海洋诗学的基本主张。海洋题材诗歌的在场性写作,还需要阐述人、鱼、海之间的哲学关系。一条渔船,逐鹿东海;一个渔民,逐浪大海。辽阔的海域,其海上生产生活,与大海生死搏斗是多么惊心动魄,悲喜交集。还原、参与、重构和反思这一场景,其在场体验和书写价值显而易见。物竞天择,鱼为渔亡,似乎天经地义,但滥渔酷捕,伤天害理,如每一次海底拖网,都是群体性事件。作为诗人,应崇尚自然主义,思虑万物彼此制衡,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置身大海和现实世界,既要为鱼代言,又要为渔人发声。
寻求陌生化手法,是我海洋诗歌在场性写作的重要一面。海上世界,鱼与渔者的真实境况人们知之甚少,充满神秘感。说起一条船大家都明白,如若涉及延绳钓作业的具体细节,人们就显得陌生又好奇。细节化真实描写,还原和重塑自然场景,追踪其生活或生命状态,自然会有代入感,让读者置身于海,身临其境,在词语世界里打捞真实的海洋。与此同时,人物互拟,场景魔幻化,也会造成陌生感。如《里箬》,有一节是写大奏鼓的,变成鱼在滩头跳舞,有意外的效果。
长篇诗歌创作,要紧扣主题多重构建,尤其要把握叙事、意象、场景和哲思等要素,多维度交叉推进,既跳跃,又节制。同时尝试海洋诗剧写作,形成多重面影的诗歌样式。
这本诗集,是我文学创作的真正出海,在满足自我表达的同时,试图为当今海洋诗歌范式作一些新的探索,也是海洋诗歌全新视野的一次再出发。
2024 年10 月8 日写于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