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被重新定义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发生实质性变化;课堂教学应释放出生命感、意义感、眷注感、智慧感、美妙感、意境感、期待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特别重视知识传承,以致许多学生能从容应对考试,却在生活中显得无能。有一位德国专家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请给知识注入生命,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智慧建构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用想象拓展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们领悟到生命的伟岸!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是眷注生命的地方。
我们必须清醒:如果把揭示人生的意义看作认识论的任务,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意义揭示出来,因为,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使生活变得完美。当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情感和意志便成了奴仆。这样,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会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其实,臻达人性完美需要另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与理解融合,教学本身即理解,理解本身即教学。教学是生命意义的澄明,使人不断地自我超越,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说白了,课堂里蕴涵着人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教学即对理解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学即理解。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善解人意的地方。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诺丁斯也提过: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没有学生幸福地学。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生命释放意义感,他们就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情结,课堂教学不仅应给人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而且应给人高品位的幸福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是守望幸福的地方。人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今天在课堂生活中能否获得幸福。这或许就是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
我们的课堂善用纪律规范行为,用训练规约思想,却漠视人的情感与独特感受,课堂因此没有了盎然的生气。课堂理应是春暖花开的地方,宁静,安全,温馨,轻松。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不用担心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孩子们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你讲错了;在这里,孩子们不怕露怯,不怕幼稚,能道出困惑,能提出观点,能形成质疑;在这里,有诗情画意,有奇思妙想,有思维碰撞,有情景,有灵气,课堂因此有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感。
课堂也是为放飞梦想而存在的。孩子们充满想象,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拘无束,内心有太多美好的期待。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课堂是广袤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多么不堪一击!课堂教学要回归曾经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穿越时间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浓缩在一起,跨越空间的界碑,让孩子们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由此,课堂是凝视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未来,有远方,有充满张力的诗……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以上这些能说代表了生活吗?怀特海的观点是令人深思的:知识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很多时候,课堂与知识无关;课堂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传递生活态度,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生命的厚度在于拥有静谧的时光,让心灵溢满宁静与幸福。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能提高,课堂就不再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懂得,课堂是一个酝酿牵挂的地方。
派纳在《健全、疯狂与学校》一文的结语中说:我们毕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类可能性的碎片。这多么令人深思啊!当人的需要、价值、情感被淹没在单纯的知识目标之中,生命感在这里便荡然无存。将课堂教学视为纯粹的认识活动,片面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看不到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作为在场的人的整体形象被抽象;放眼世界,人之精神远遁,迷失于庞大的静止结构,这便是教学认识论的悲剧范畴。其实,课堂是一个意义时空,教学即谈心,学习即交心。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会发现:原来,课堂是点亮心灵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富含智慧和艺术的活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才能算作真正的课堂教学。说白了,课堂是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促成智性的提升和灵性的妙悟。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机制,促进孩子们智性跃迁与灵性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拼命讲,学生认真听、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便会格式化,发展便得不到真正的保障,他们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直线型知识反馈通路,无法呈现富有生命情愫的、饱满的人的形象!
对于课堂,我们可以有无穷的定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种文化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眼光不同,对所有事情的理解就不同。当课堂被重新定义的时候,当我们真切地回归课堂教学人文立场的时候,检视课堂教学的眼光便有了新的角度,课堂教学便有了新的样态。
杨四耕
2022年3月8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总论 学校课程的人学逻辑与实践意蕴
第一章 高品质课程的18个关键特征
课程是价值立场,是情境慎思,是理念转化,是目标聚焦,是学习选择,是内容联结,是新意摄入,是具身参与,是彼此观照,是特色凝聚,是个性生长,是逻辑建构,是诠释对话,是扎根研究,是协同共进,是生成过程,是内在自觉,是技术赋能……一句话,课程是充满意蕴的文化符号和行动框架。
01高清晰性课程立场: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02高敏感性课程情境: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语境论特征
03高转化性课程理念:转化性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特质
04高一致性课程目标: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保持平衡
05高选择性课程结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06高联结性课程内容: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经脉
07高关注性课程摄入:充分彰显课程的时代内涵
08高具身性课程实施:提升课程实施活跃度和学习者参与性
09高贯通性课程衔接:实现前继课程与后续课程彼此观照
10高聚焦性课程特色:提升办学特色课程转化的聚焦度和彰显度
11高成长性课程评价:通过评价创意为课程增值赋能
12高逻辑性课程体系:良好的课程是有逻辑感的课程
13高诠释性课程空间:激活课程的空间意蕴
14高扎根性课程研究:深刻理解特定场景的课程实践
15高专业性课程管理:彰显课程管理的创造性过程
16高协同性课程治理: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协同共治
17高自觉性课程主体:作为有创见的主体主动地介入
18高赋能性课程平台:用强大的技术赋能学校课程变革
第二章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18条建议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有五条很重要的原理,我们谓之首要课程原理: 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围绕学生,聚焦学习,增强学力;二是情境慎思原理,从学校实际出发,理清学校的课程发展历史与现状;三是文化融入原理,形成学校课程哲学,并将课程哲学融入学校体系;四是目标导向原理,确定学校课程目标,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五是扎根过程原理,多途径、多主体、多方式推进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这样来做,就会实实在在,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01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02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实践
03经验模型化: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
04特色场馆化:让办学特色看得见
05主题仪式化:让校园沸腾起来
06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
07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的方式深度聚焦课程变革
08活动立体化:整个世界都是教室
09互动微媒化:让每一个人进入课程变革
10技术研修化:没有研修的变革是不可想象的
11学习载体化:不要让孩子们空着手进入学习
12要求标杆化:呈现你想要的理想结果
13结构图谱化:改变课程的碎片化格局
14操作手册化:让课程变革的线索清晰起来
15空间学习化:提升空间与学习的互动性
16需求适配化:基于学习需求科学设计课程
17类群聚焦化:围绕特色项目构建特色课程群
18任务项目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事可做
第三章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18问
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有一把钥匙,那就是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概念。每一种课程概念的理解都是特定条件的产物,都有自己的认识论立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取向,都有自己的范围所指,都有自己的实践视点。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概念,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一个需要照着说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接着说和展开说的课题。
01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整体课程规划吗?
02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文本还是实践?
03学校整体课程规划需要课程理论指导吗?
04如何避免学校课程规划中的语境遮蔽现象?
05如何探明学校课程情境及其内在逻辑?
06如何确定一所学校的课程哲学?
07可以给学校课程模式命名吗?
08如何防止课程的离心化现象?
09如何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10如何从学习需求角度建构高质量课程体系?
11如何采取平衡的立场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12如何绘制学校课程图谱?
13如何激活学校课程实施的多维路径?
14学校课程评价创意设计指向哪些维度?
15学校课程如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时间体验?
16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17学校如何建构新质课程文化?
18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怎样的?
第四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18种方式
实践,课程最美的语言。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其实是孩子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活跃学校课程实施必须让所有教师都动起来,跑起来,聪明才智蹦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多试几个怎么做;扎根过程,让所有的信息流动起来,让所有的渠道畅通起来,让所有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学校课程变革图景一定是美妙绝伦的。
01场馆学习:让孩子们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02赛事学习:一股促进学习的强大力量
03行走学习:让孩子们与世界站在一起
04实践学习:用有意义的实践活化学习成果
05留白学习:给儿童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06搜索学习:探寻问题、聚焦问题的过程
07社团学习: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08问题学习:探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
09项目学习:把真实项目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10整合学习:让学习变得完整而有意义
11影视学习:让学习听得到、看得见
12玩耍学习: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学习过程
13仪式学习:让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
14围坐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服务学习:在服务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16创客学习: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17沉浸学习:探索边界是根据好奇心来驱动的
18节庆学习:用主题节日把学习生活点亮
第五章 学校课程评价的18种创意
从发展趋势看,学校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情境性、真实性以及过程性,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调动师生参与课程评价的积极性。课程评价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取向,学校课程评价对象从学生个体拓宽到了课程的方方面面,评价主体从行政管理者或专家团队拓展到了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课程利益相关者,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01表现性评价:用真实的活动表现来判断
02展示性评价:一种有意义的课程实施方式
03真实性评价:聚焦多维学习目标的任务驱动
04游园式评价:像做游戏一样轻松完成考试
05模块化评价: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06过程性评价:学习是给予自己最好的报酬
07护照式评价:学习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08探宝式评价:追求卓越的自我发现
09评选性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10积分制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迈向学习的新高度
11差异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
12赛事性评价:促进学习的一股强大力量
13面试性评价:面向复杂技能性任务的规范性评价
14情境性评价: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的有机统一
15议题式评价:考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闯关式评价:勇于挑战的综合素质测试
17满意度评价:通过不断调整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18审议性评价:集探究、决策、行动与反思于一体
第六章 学校课程管理的18个智慧
好的课程管理能想办法把要做的事情和有关的人配合起来,把要完成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岗位和具体的人。管理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造就人、培育人,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我们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在课程变革实践中锻炼人、发展人,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程高手。
01价值引领: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02制度建构:以规约的形式表征教师的集体课程意识
03组织建设: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而职责清晰地协同行动
04时间管理:在时间理性与学习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
05知识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06情境领导:把最适当的管理方式运用到最合适的人身上
07项目管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08对标管理:在完整落实课程政策要求中推进课程变革
09文化管理:让课程变革与学校文化产生深度共鸣
10链式突破:从技术层面再造学校课程变革流程
11特色聚焦:依托课程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12顶层设计: 让理性精神照耀学校课程变革
13空间管理:以活跃的空间布局诠释课程的深刻内涵
14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学校课程变革
15赋权教师: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空间
16行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
17共享决策: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决策体系
18专业协同:指向课程能力增强的教师合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