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关切法为钥匙,打开黑箱
当老师们可以用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方法去应对校园欺凌、化解积怨时,就可以告别令人怀恨的报应性惩罚。
孩子们当中的欺凌与成人世界里的欺凌有所不同。极少有孩子从一开始就心怀恶意地加害自己的同伴。学生间的绝大多数冲突始于相互取乐式的玩笑和打闹,或者单方取乐但无伤害故意的捉弄和恶作剧。这类打闹或恶作剧一旦产生伤害,受害者难过,肇事者也忐忑不安。这种不安最终可能导致肇事者在自我辩护中对受害者萌生恶意,进而对受害者实施欺凌。
本书以共同关切法为钥匙,打开校园欺凌的黑箱,试图让调解的光,照进暗角,驱散恶意。欺凌调解法不责备也不惩罚欺凌者,却可抑制其恶意,唤醒其善意,从而引导其自动地改过自新,成为友善对待同伴的孩子,并且最终使受害学生免于伤害、恐惧和仇恨。
近年来,校园欺凌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政府关注的焦点,防治校园欺凌甚至被列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之中。我从事校园欺凌调解研究,出于机缘,受益于多名学者的引领和启发。2013年,我博士毕业后就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跟随高德胜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当时,高老师正率领一个团队编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
2016年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高老师邀我加入,并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交由我负责设计和编写。单元主题是同伴关系,一课从正面讲交友,另一课则聚焦冲突解决。学生冲突解决教育的研究工作将我引向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校园欺凌干预。
通过文献搜索,我发现国内最早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20世纪末,张老师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学时,将挪威教授丹·奥维斯(Dan 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译成中文,用于研究我国的校园欺凌现象。除此之外,我国很少有人关注欺凌并对欺凌进行研究。直到2016年,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引发舆论风波和社会关注,校园欺凌才成为我国的一个研究热点。所以,我在20132015年编写教材草案时,可以参考的国内研究成果甚少,不得不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国外。
2014年,我去美国访学,参加道德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AME)学术年会,在会场上遇见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当时,我正为反欺凌教材的编写而苦恼。没想到黄老师一听我在研究校园欺凌,立刻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给我讲述了他于20世纪末在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所做的研究,他发现那所小学大手牵小手大孩子带小孩子的传统助小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大孩子在小孩子面前的力量感和存在感,有效地预防学生间以大欺小现象的发生。黄老师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去解决学生间的欺凌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解决问题,就不可以抛弃学生,即便他/她是作恶者;从教育的角度解决问题,就是从拯救和重建关系与环境的角度来解决欺凌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解决问题,西方一些国家针对欺凌的零容忍措施是不是值得我们效仿就得三思了。
会后,我跟随黄老师拜访了年届80却依旧精神矍铄的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教授。临别时,阿伦森教授送给我们一本书:Nobody Left To Hate: Teaching Compassion After Columbine。后来我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书名出版
埃利奥特·阿伦森.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M].顾彬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这本书专门针对美国一起因同伴欺凌而起的校园枪杀案进行个案研究,并且向教育界推荐了一种名为拆拼制(Jigsaw)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用以对冲弥漫于学校的排他性竞争氛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拆拼制通过结构性合作学习(学生间互教互学)化解学生间的恩恩怨怨,使课堂里无人可恨。这种别出心裁防治学生欺凌的方法,跟黄老师提及的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同伴辅导制来预防校园欺凌的思路相比,具体做法上多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教育措施来应对校园欺凌,这对我造成了很大冲击,也给我很多启发。
2016年,我在查阅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位名叫阿纳托尔·皮卡斯(Anatol Pikas)的瑞典教授。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与奥维斯齐名,是全球校园欺凌研究的先驱。或许正因为这么无知,我才那么无畏地给这位教授写了封邮件,请教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皮卡斯很快就给了我答复。一来一往我们便建立了网络联系,此后几年我们通信不断。在皮卡斯的引领下,我开始尝试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皮卡斯的调解方法很特殊,成年人充当调解员的方法名为共同关切法(Shared Concern Method),学生充当调解员的方法称为全班参与欺凌调解(All in the Class Become Mediators, ACBM)。皮卡斯的调解方法使我联想到了阿伦森的拆拼制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大手牵小手的同伴辅导制。基于这些,我觉察到了校园欺凌干预从严惩到调解的发展趋势
顾彬彬.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9(2):5463.,并且在上海宝山区教研员毛志峰老师的全力支持下,进行了学生欺凌同伴调解的教学实验。那场实验的成果后来被纳入全国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师用书中,作为教材的一种补充。
2018年,我到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访学,与皮特·史密斯(Peter K.Smith)教授合作研究校园欺凌。我充当史密斯教授的助手,参加并亲历了他在伦敦开展的为期6周的同伴交涉和同伴调解培训。史密斯所用培训方法叫质量环,在英国更通俗的称呼为circle time或circle meeting,后来我们把它译为围谈时间或围谈会。围谈会在英美学校有广泛的应用,英国人将其作为培训冲突调解员的一种特殊方法。
顾彬彬.围谈会:英国中小学同伴调解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J].上海教育,2023(12):3537.其实,这是一种训练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简便易行的独特方法,引进它或许可以开启我国中小学冲突解决教育的新篇章。
顾彬彬.冲突解决教育探索:英式同伴调解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24(5):6478.
这次访学,我最大的收获是赴爱尔兰都柏林参加2019年全球第二届反欺凌论坛,了解世界反校园欺凌的状况。我们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欺凌的研究无非就是两种方向,一种是心理学对欺凌卷入者个体的研究,研究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更接近教育学的对欺凌关系的研究,研究如何重建同伴关系。我们的研究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向,即坚定不移地用调解的方法来干预不过分严重的校园欺凌和学生冲突,以期恢复和重建健康的同伴关系和校园氛围,从而杜绝欺凌。我们的研究取向得到了理解和支持,2019年被列入教育 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校园欺凌调解研究(20YJA880010)。。本书报告的就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为了验证调解法是否可行,以及其效果如何,我们先后在南通、上海等地进行田野研究。本书重点展示两则校园欺凌调解案例。它们再现了校园欺凌的真实样态,不仅显示出校园欺凌的复杂性、欺凌卷入者们的真实心理,也说明为什么惩罚对校园欺凌无效,以及调解法可行。这两个欺凌调解案例,一个是我亲自做的,一个是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张心怡老师做的。课题立项的时候,张心怡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研究生。她的硕士学位论文报告就是一场校园欺凌调解实验,而本书第七章则是在其论文基础上的修改稿。我们在中小学所做的欺凌调解实验都受到皮卡斯共同关切法的影响,但都根据国情和校情以及当事人实情做了调整和修改。
皮卡斯的欺凌调解法很特别,他指导我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不厌其烦地将他在学校调解欺凌的故事发送给我,告诉我校园欺凌发生的心理机制,教我如何具体地使用共同关切法。同时,他也鼓励我把在中国调解学生欺凌的工作写成故事发送给他。他提议我们两个能够共同出一本书,讲述关于校园欺凌调解的故事,用于指导学校老师干预校园欺凌。他连书名都想好了,叫做《新匹克威克传》(The New Pickwick Papers)。这显然是在模仿大文豪狄更斯(Charle Dickens)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试图续写新的调解传奇。
2019年圣诞节,我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然后皮卡斯开始抱怨起他家对面的教堂声音太吵,光线太亮,有碍环保。2020年圣诞节前夕,我将自己刚刚发表的一篇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去解释共同关切法程序和效能的文章
顾彬彬.恶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关切法与皮卡斯效应[J].教育发展研究,2020(22):6576.翻译成英文传给他,以示敬意。不料皮卡斯意兴阑珊,不置可否,反而问起我关于欺凌调解的故事写得怎么样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我们的《新匹克威克传》何时能成书出版。2021年圣诞节,我又写邮件问候皮卡斯,却没有得到他的回复。不久,我得到消息,说老人家已于2021年11月1日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我终究未能与这位我崇敬的学者合著成《新匹克威克传》,但愿这本书可聊表我对这位学者的怀念和哀思,也衷心希望皮卡斯发明的共同关切法这么好的方法能在中国得到推广和运用,为欺凌者迷途知返提供途径和帮助。
顾彬彬,教育学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聚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著有《童年与现代教育学》。深耕学生冲突解决与校园欺凌干预研究,曾于2018年访问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与彼得?史密斯(Peter K. Smith)教授合作,研究校园欺凌防治问题。主持有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反校园欺凌的教育实验研究和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校园欺凌调解研究。参与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制工作,编写有关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课文。发表《校园欺凌的真相》《恶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关切法与皮卡斯效应》《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等论文,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序言
第一章 校园欺凌的真相
一、 同伴欺凌历史久远
二、 校园欺凌遍及全球
三、 校园欺凌有明显的国际差异
四、 21世纪以来,少年在校受欺负率呈下降趋势
五、 少年在校受欺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六、 男生受欺负率高于女生,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接近女生
七、 对校园欺凌防范的启示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界定与甄别
一、 校园欺凌的定义
二、 从身体欺凌到言语欺凌
三、 从直接欺凌到间接欺凌
四、 欺凌的甄别标准
第三章 校园欺凌卷入者的认知失调
一、 校园欺凌卷入者
二、 校园欺凌实施者
三、 校园欺凌受害者
四、 校园欺凌目击者
第四章 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
一、 从顺其自然到共同关切
二、 从学校全方位防治到法制化治理
三、 从人人喊打的零容忍到人人参与的同伴调解
四、 从同伴调解到合作学习
五、 传统回归中的新义
第五章 皮卡斯的共同关切法
一、 从欺凌劝诫法到共同关切法
二、 对欺凌过错的建设性忽视
三、 不责备欺凌嫌疑人的个别谈话
四、 转化欺凌团伙的集体会谈
五、 欺凌嫌疑人与受害人的和解峰会
六、 以善意替代恶意的皮卡斯效应
第六章 欺凌劝诫法与欺凌调解法
一、 合作学校的难处
二、 提名调查以及并不愉快的讲演
三、 与被欺凌者的谈话: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
四、 与欺凌者的谈话:两次谈话反差太大
五、 和解会议:强扭的瓜
六、 效果验证:其实欺凌者也不想要欺凌
七、 劝诫中的调解
第七章 挑衅型受欺凌者与欺凌者的和解
一、 非典型欺凌事件
二、 第一轮调解:当事人相互指责和仇视
三、 第二轮调解:当事人坦诚心迹
四、 第三轮调解:身体欺凌停止了
五、 第四轮调解:组织峰会失败
六、 调解中的劝诫
第八章 欺凌双方交涉及同伴调解的模拟训练
一、 站在受害人立场上的反欺凌教材
二、 校园欺凌角色扮演
三、 欺凌双方交涉模拟训练
四、 同伴调解模拟训练
第九章 学生冲突同伴调解的指导与训练
一、 从国际冲突到学生冲突
二、 英国学生冲突干预取迳的演变
三、 英式同伴调解及其程序原则
四、 英式围谈会
五、 从专设同伴调解员到人人都当调解员
第十章 拆拼课堂与卡洛斯效应
一、 朋辈排挤与课堂竞争
二、 拆拼制合作学习
三、 拆拼制的效果
四、 化解积怨的卡洛斯效应
第十一章 学校道德共同体建设指南
一、 建设全面关爱和公平对待学生的师德师风
二、 营造团结友爱的校风班风
三、 加强同等尊重的禁忌教育
四、 实施冲突和解的训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