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全周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培育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钥匙。全书以教师专业发展全周期成长为主线,从善为:教师个人成长的可能路径善待:教师管理的可能路径善养:教师培养的可能路径善解: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四个维度,全面立体呈现了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良师、各地如何培养优秀教师、如何破解教师队伍核心难题的好经验与好做法,探寻好教师成长的可能路径,描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地图,搭建了通向良师的成长阶梯。
描绘专业发展路线图,搭建通往良师的阶梯
☆全书以教师专业发展全周期成长为主线,从善为善待善养善解四个维度,分为教师个人成长、教师管理、教师培养、解决问题四个篇章,全面而深入地描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地图,并对长期困扰教师的教育难题提出破解之道,搭建教师成长的阶梯,探寻成就良师的可能路径,助力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系统呈现各地如何配足资源搭建教师专业成长舞台,破解教师队伍建设核心难题,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教师智慧治理提供了现实参考。
☆描绘了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优秀教师成长路径,为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成为良师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不仅助力教师看清脚下每一步,更激励他们抬头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作者常年行走在基层一线,擅长地方一线报道,其报道以深度和温度见长,特别是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其职业报道的重中之重,不仅紧跟时代热点、精准把握教育 部门师范教育的政策导向和改革策略,也经常深入地方省份、地市、县区以及学校进行调研,深切了解一线教师发展的现实逻辑,对于教师的成长困惑与教师队伍建设核心脉络,有着更为深刻的观察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书内容为作者从业十多年来结合教师领域重大改革和难点问题而撰写的专业性文章,书中收录的文章均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兼具理论性、思想性和前瞻性、实用性,许多文章在刊发时都曾引发广泛社会关注,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等新闻界最高荣誉,部分文章受到教育 部、地方省份高度重视和批示,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决策参考。
编辑推荐篇章:
P3 华应龙:把立德树人写到数学课中
P12 谷金双:让教师发现更好的自己
P127 海岛教师:教师成了关键先生
P167 为什么是南通
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启示录
P209 如何礼遇教师
P227 梅兵:抓紧推动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
序 搭建通向良师的阶梯
与禹跃昆同志相识,始于未曾谋面的神交。
我于2016年3月从华东师范大学赴江西上饶挂职两年,其间聚焦地方教育发展,竭力更新思想理念,积极改革体制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虽然作用有限,但也力争让上饶教育努力变道超车。挂职结束后,我还时常在媒体上获得来自上饶的令人振奋的消息:铅山县乡村的孩子们在世界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频频获得一等奖;新组建成立的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定向师范生实施单独学院式管理,成为当地师源引擎;上海和江西上饶形成从市级到区县的全链条教育交流协作体系,上上教育合作之花开遍上上的每一个区县……这些陆续盛开的油菜花,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禹跃昆等同志对上饶乡村教师队伍报道和透视的重点,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扑面而来,神交的意义正在于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到教育 部工作后,我深切地感受到讲好教师故事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关注到教育媒体的独特视角和巨大力量。我国现有教师一千八九百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长年默默耕耘、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构成了中国教师队伍的基本盘。对于他们,我们应加大力度,不吝笔墨地进行宣传。但是宣传之外,我们更应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教育 部党组适时推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为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巩固我国教育力量的基本盘,提供助益和保障。
我也感到,我们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也要用好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师。就在我到山东大学工作的2024年,学校顺利入选了第二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还成立了教育高等研究院。这都着眼于依托高水平大学培养高层次教师,并期待他们充实到中国最顶尖的中小学,播下创新种子,为我国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蓄一支素质更高、专业化能力更强的师资力量。
基于这些工作,我和禹跃昆等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记者编辑们有了更多互动,座谈交流、新闻发布、开设专栏、打磨稿件……从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到打造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再到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报刊社的记者编辑们在提升形象、传播理念、反映问题、促进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没有教师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然而,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良师的发现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不断突破的过程。如何帮助教师实现全周期成长,如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如何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核心难题,如何用好人口波动的周期来优化教师的规模和质量,这些都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亟待回答的问题。本书可以说是对这些问题的可贵探索。
禹跃昆同志十余年来深耕教育宣传领域,其报道以高度、深度和温度见长,以教师为报道和研究重点,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他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厚的积累,集纳心血终成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景图,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座通向良师之路的阶梯。
在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优秀教师们的善为故事,能体悟教师管理的善待智慧,能研读教师成长的善养经验,能借鉴到教师问题的善解路径。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的灵活,需要长期投入的坚持,需要个人不懈的突破。书中案例背后的规律与分析,不仅是对教师成长之路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将为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而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将化作教育强国的朵朵油菜花,开遍山野,润泽人间。
任友群
2025年春于泉城
(作者现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曾在教育 部和华东师范大学任职,并曾挂职江西上饶)
禹跃昆,中国教育报刊社地方新闻中心(记者部)副主任,《中国教育报》基层新闻版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新闻宣传分会副秘书长。长期观察和报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深耕教师职业发展和宣传报道领域,撰写了《为什么是南通》《一棵农家白菜的校园之旅》《改革让农村校绝处逢生》等精品力作,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全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优秀奖等。曾获评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优秀选手。
第一辑 善为:教师个人成长的可能路径
华应龙:把立德树人写到数学课中3
刘玲: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8
谷金双:让教师发现更好的自己12
张杰:寡妇村变成秀才村 15
邱海涛:他用废桌子腿给学生做板胡18
李二伟:变废为宝的校园魔术师20
陈华平:当三个班班主任的传奇22
最东教师柴玉平:我把太阳迎进祖国25
最北校长马建国:身在最北方 同心向强国28
创新校长马恒燕:创新要从源头抓起30
亲民校长罗胜联:在校长约吧里倾听学子声音32
陶瓷校长宁钢:整个景德镇都是我们的校园34
杨贤金:提振科技自立自强的精气神36
张荣:让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策源地39
严纯华:坐住坐稳冷板凳 42
姚明:坚信体育的力量44
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52
1298名特岗教师:坚守在太行深处61
离岛教师:我的心在这小岛上63
青年教师群体:他们都选择了回国65
第二辑 善待:教师管理的可能路径
教学点教师:定向师范生咋成了教学点的宝 71
青年教师:北京八十中打造成长生态系统79
教师第一:教师的事必须排在第一位87
信息素养:在技术面前,教师真正成了主导者97
书香致远:阅读成为教师的终生信仰102
海南引才:开放之岛柔性引来全球名师107
教师权益:教师也可以做律师113
教师满意:化解教师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122
海岛教师:教师成了关键先生 127
雇员教师:来了就是义乌人132
市级特岗:特岗计划的近水解了教师缺口的近渴 137
山村教师:补足小微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141
秦岭名师:锻造秦巴教师聚宝盆145
师德师风:量体裁衣式加强师德建设149
专业发展:教师成长的加速度153
梯队培养:培植教师成长的良田沃土 156
特岗教师:入编时返县返乡调剂160
幼师教育:这里的幼师为啥受欢迎162
第三辑 善养:教师培养的可能路径
为什么是南通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启示录(上)167
向南通学什么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启示录(下)176
回答乡村的呼唤重庆市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启示录(上)182
寻找突围的力量重庆市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启示录(下)189
养好教育的工作母机河南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透视194
第四辑 善解: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如何养好师范教育这台母机205
如何礼遇教师209
延时服务,师从何来213
打好一线教师补给战217
尴尬的农村校医221
梅兵:抓紧推动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落地生根227
后 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