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便良方》(40卷)是南宋著名的医方书,成书于庆元元年(1195)。作者郭坦,字履道,汾阳(今属山西)人。《十便良方》今存不同系统的版本有两类。一是日本所藏数种抄本(残卷),书名为《备全古今十便良方》(以下简称备全本);一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书名为《新编近时十便良方》(以下简称新编本)。
《十便良方》共40卷,内容广泛,医药结合。
卷1至卷7,介绍药物。其中常用中药64种的功效占了3卷,此64药之外,又有所在皆有之药本草节要3卷。第7卷专门介绍药物鉴别和炮制的方法,书中涉及的64种主要药物的炮制法也集中在此卷介绍。
卷8至卷33,以病为纲,统领诸方。这些疾病主要是一切风疾、伤寒等疾、一切气疾、脾胃等疾、补虚损等疾、痰饮等疾、积热等疾、眼目等疾、大小肠等疾、妇人等疾、小儿等疾、疮肿折伤等疾。这26卷的内容是全书的主体。各疾病之前,也间或叙述病原。各病之下,则类聚治疗之方。由于作者意在使此书更便利病家,因此在列举诸方时颇费苦心。
卷34至卷40均为杂方,其中卷34为脉诀,卷35为养生禁戒,卷36为丹药,卷37为神仙服食酒治,卷38为食治,卷39为须发、解毒,卷40介绍了某些急救方法以及有益诸证名汤。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文献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套丛书聚焦中国稀缺甚至散佚的海外古医籍,精心挑选其中对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十种珍稀方书古籍为底本进行整理、点校、注释。
郭坦,南宋医家。字履道。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张志斌,女,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e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专业为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尤擅长中医古文献研究。第一主编代表作《本草纲目研究集成》(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出版社,内含子书8种,33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等。郑金生,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客座研究员,现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医科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