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和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如今,跨学科研究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概念、工具、方法、模型、数据和范式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本书将史料调查与绘画本体分析进行对照,依托科学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外销画的材料与制作技艺,重新审视外销画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价值。全书共分为四章:第1章历史背景,厘清外销画的基本发展脉络;第2章绘画材料分析,总结科学调查与外销画材料分析的结果;第3章绘画材料与技术的视野,解析19世纪中国外销画中使用的材料及绘画技艺;第4章保护与修复的途径: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当下绘画遗产的科学保护。
1. 本书内容基于1819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早期油画的历史渊源,从技术史的角度,阐释外销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 研究将史料调查与绘画本体分析进行对照,依托科学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外销画的材料与制作技艺,重新审视外销画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价值,填补了同类研究空白,出版价值较大。
3. 书中收集大量精美彩色图片,包括一手原始珍贵史料图片、油画艺术作品、材料分析及数据解读的信息等,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2011年,本人第一次受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邀请担任客座教授。当时,王斌是我的联络人,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并与全院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西方艺术以及当下文物保护与修复科学技术的深入了解与精湛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本次合作的践行源于王斌提出的关于中国外销油画材料与技术的研究计划。此项议题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将其纳入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的博士研究课题。课题收集了大量信息,深入分析多种材料,最终形成了一部对这些特定绘画的历史及材料技术具有出色见解的著作。此外,它也为进一步探究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本土和全球贸易市场上的中国艺术与工艺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与世界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有时非常有限,有时则十分密集。在某些时期,相互的交流会不仅仅限于大量物品的流通。例如,1718世纪中国与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之间的瓷器贸易,不仅将大量中国物品输入了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还显著改变了当地的陶瓷生产工艺。但这些交流并不是只限于瓷器,至19世纪,中国(主要是南方沿海地区的贸易中心)以及欧洲和美洲对彼此艺术生产的兴趣都在增长。
18世纪末至19世纪,面对大量外销绘画的制作订单,中国艺术家需要应和欧洲客商及社会各阶层的艺术趣味进行绘制,但他们对于欧洲传统油画创作的材料和技术并不了解。中国艺术家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且其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油画以及中国近代绘画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但在学术界,这一议题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因此,此项课题关注多元文化对中国外销艺术的影响,同时又聚焦中国油画的起源问题,应被视为理解与鉴赏这些独特且极具异域风格绘画的重要一步。
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个研究课题。
通过王斌的研究,我也愈发折服于中国艺术的魅力和品质。他的研究成果即将付梓,这也表明了其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我十分感谢能够作为他的导师参与其中。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造福后代而传承人类共同的创造力,我相信该著作将成为新的基石,助力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事业。我衷心祝愿王斌在为这项崇高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一切顺利。
荣休教授 尤斯特·凯恩(Joost Caen)比利时 法兰德斯 安特卫普大学
王斌,毕业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教授。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绘画材料与技术、材料老化、保护与修复。历年来主持完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玻璃画、油画及纸质文物保护,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藏文物保护,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等全国各级文博单位多个研究项目。2018年赴意大利罗马中央修复研究院,访问学者。著作有《油画修复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