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浪变成沉默的杀手,极端高温便不再只是令人不适的天气现象,而是成为足以夺走生命、改变生态系统甚至影响人类社会根基的全球性重大威胁。本书将科学见解与真实案例相结合,不仅揭示了致命高温形成的科学原理,还描绘了高温如何逐步侵蚀我们的生活、城市和文明,勾勒出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那个正步步逼近的酷热未来。
尽管现实令人警醒,但书中也记录了人类在困境中探寻适应与生存之道的努力。对于危机中人类的适应与转变能力,作者始终秉持一份谨慎的乐观。
希望本书能让公众真正认知极端高温的现实风险,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适应体系。毕竟,在气候变化的进程中,高温可能是最先给人类社会带来实质性冲击的不速之客。
春天提前几周到来,秋天推迟几周降临,而这种重要影响。高温是气候变化引发的首要威胁,也是其他所有影响的根源。本书探讨气温上升对人类生活及地球的影响,并针对我们的未来走向、应对准备方式以及不作为将面临的风险,给出了全新的重要视角。
杰夫·古德尔(Jeff Goodell)是北美《滚石》杂志特约编辑,近年来围绕气候变化主题推出多部作品,《热浪夺命:高温时代的生死博弈》便是其中之一,专门论述全球变暖带来的高温天气灾害。此前,他的另一部作品《巨浪来袭:海面上升与文明世界的重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同样聚焦气候变化,讨论海面上升、风暴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以特有的写作风格刻画气候事件,通过细致描绘人物、事件及其前因后果,使气候变化的图景变得鲜活:将科普内容融入故事情节,同时记述参与科学考察的经历和采访当事人的过程,使相关内容兼具依据、条理与紧迫性;还以科技记者的视角,探讨全球变暖应对措施的可行性以及政策的公正公平诉求,表现出社会责任感。
气候变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与人们日常所说的天气和气候不同。天气是每天感受到的如气温高低、刮风下雨、云雾雷电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平均状况构成气候。气候有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对季节的生动描述。而气候变化是更长期的变化,要将其描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殊为不易;杰夫·古德尔的办法是从实际看到的天气现象,揭示出背后的气候变化信息。在《热浪夺命》的引言中,他以2021年夏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高温天气为例,指出这种灾害性高温并非该地区常见的冬寒夏暖的季节差异,而是从未有过的天气现象,是长期气候变化衍生出来的。随后他直接切入主题,指明这种变化就是全球变暖,且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结果。
接下来的十章里,杰夫·古德尔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海洋生态系统、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动态、疾病传播等一系列案例,让全球变暖、高温灾害天气频发的种种迹象更加形象化。例如,2021年夏天,加利福尼亚一家人外出遭遇42℃高温,因中暑脱水死亡,作为本地人,他们对这样的高温缺乏应对经验;对一个地方气候的适应是长期生活的结果,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自然难以适应。
高温天气属于极端事件,即使气候不变也可能出现,但在气候变暖条件下,极端事件会变得更加极端,杰夫·古德尔举例说明: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本就会产生热岛效应,如今因气候变暖而加剧,已严重影响穷人的健康和生存;2017年飓风哈维席卷休斯敦,当地人遭受飓风和热浪的双重打击,若非气候变暖,飓风事件必不至于此;2022年夏天英国的高温事件,最高气温超过40℃,这在全球尚未变暖的过去是闻所未闻的。
杰夫·古德尔还提到极端高温和干旱对农牧业的影响,如美国里奥格兰德河谷平原传统上盛产西红柿、玉米等作物,被称为农业生产的魔法谷,如今因极端高温和干旱面临缺水困境。此外还有其他影响,如太平洋大部水域因海洋热浪升温5F以上,导致浮游植物大量死亡,进而影响海洋食物网,珊瑚、鱼类等生物深受其害;高温使户外劳动条件恶化,劳工健康和安全却得不到保障,因为历史上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援助制度;南极和格陵兰冰盖融化引发环境动荡,高纬地区地面变暖激活休眠状态的病毒,蚊子向更广大的区域扩散并传播瘟疫,这些都与全球变暖相关。
以上说法有科学根据吗?杰夫·古德尔用大量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几乎在每一章都融入科普知识,如高温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地质史上的气温变化及生物适应、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等。他详细记述与科学家的交往,通过他们讲述气候变暖的事实、应对建议等。此外,他还与科研人员一起实地考察,如南极大陆冰盖和北极海域北极熊的科考活动,将科考过程和亲眼所见刻画得详细生动,如同带着读者现场讲解;由于科学知识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读起来便不再枯燥。
他援引科研人员的观点指出:全球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2℃是危险的临界值,目前升温已超1℃,情况日益紧迫;同时,全球升温是过去250年间人类大肆消耗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结果。他还引用论文说明,全球平均气温的小幅上升可能带来极端事件概率的巨大变化。
基于人类活动引发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当前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观点,可推论极端高温灾害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杰夫·古德尔在书中的后半部分(第1114章和尾声)集中讨论解决办法。
制冷技术能抵抗高温灾害吗?杰夫·古德尔认为不能,空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是穷人由于经济原因难以从中受益,而且空调依赖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会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恶性循环。从社会公正角度,他提出应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让热浪制造者承担责任,如应立法追责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历史排放总量3%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同时,穷国是受害者,而富国对化石燃料排放负有更多的责任。城市重建、绿化也有助于抗击全球变暖,但杰夫·古德尔认为最重要的是停止二氧化碳排放,这才是对症下药的办法。
应该说,杰夫·古德尔表现出了科技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既然全球变暖完全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历史上冰期-间冰期那样的自然变化,那么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人类自己。最应负责的是那些化石燃料的受益者。杰夫·古德尔的观点虽能促使我们思考全球变暖的效应和应对方法,但其论证的前提仍需推敲。
杰夫·古德尔坚信,目前所看到的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引发的,且情况将愈发严重。这个前提在科学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诚然,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是气候变暖的因素,普林斯顿大学气候学家真锅淑郎以数学模拟方式证实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增温效应,而德国马普学会的海洋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从气候变化数据中找出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信号,他们因此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未来气候变化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仅考虑二氧化碳,其浓度的翻倍将导致50年后增温3℃,但历史上全球气候并非持续变暖,曾数次停滞,说明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只考虑温室气体是否就能预估50年后的真实增温效果,要打问号。此外,观测数据显示,19511997年间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地区呈变暖迹象,在冬季尤为明显,而美国本土却呈现降温现象,在夏季最为强烈,这种区域性差异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关系也需要解释。
在气候变暖趋势和变化速率被准确模拟前,化石能源受益者担责的说法听上去虽有道理,但法律上不可行。首先是立法问题,在科学证据不够充分时,强行立法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工业革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化石能源的开发也是由于依靠了科技,现在翻旧账,不仅不厚道,还可能造成错案。再者,即便现在立法,若是强行追溯过去300年,对历史上的石油开发者和化石能源受益者进行惩罚,显然也不合适。这一点在阅读时要加以注意。
此外,在气候变化总体格局尚未明朗时,应对气候变化需谨慎。气候变化虽然重要,但应对措施需优化。如果认为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就禁止化石燃料使用,这种想法过于简单。比如,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达数十万,那么是否应禁止使用交通工具?不许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又缺乏完全替代的能源,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加剧经济和社会问题。
杰夫·古德尔还提到他本人也不太赞同的办法实施气候工程,即用人工改造大气环境的方式消除全球变暖效应。这种想法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很成问题,实施后可能对穷人伤害更大。全球变暖以百年为时间尺度,目前的问题尚未迫切到不得不立即从热浪影响地区撤退,或者所有人都不应使用空调的地步。制定气候变化的对策并加以优化,人类社会还有充分的时间窗口,不必仓促决策。在尾声部分,他也表示虽然情况严峻,但也流露豁达和乐观。
事实上,高温天气灾害在全年仅占少数天数,气候区和生物栖息地的迁移也是缓慢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减灾防灾措施应对。杰夫·古德尔在书中提到的风暴潮,曾于1970年在孟加拉湾造成50万人死亡的特大灾难,但在实施海岸防护工程后,即便后来有过同等规模的风暴潮,也未再发生重大灾难。不过,针对高温灾害,应采取哪些减灾防灾措施、需要哪些基础设施?杰夫·古德尔并未讨论。书中另一处缺失是未与全球因寒冷死亡的人数作对比,据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因寒冷死亡的人数远高于高温致死人数,那么逃离寒冷地带是否更有紧迫性?显然并非如此。采取减灾防灾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包括高温天气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
本书译者贾建军教授多年从事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发表过诸多相关论著,对该领域很熟悉。同时,他写作功底深厚,译文准确、优美、可读性强,精准呈现了原作者的语言风格。相信本书定会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高抒
南京大学
2025年7月22日
作者简介
杰夫·古德尔(Jeff Goodell)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滚石》杂志特约编辑,2020年古根海姆学者(Guggenheim Fellow)。著有7部作品,其中《巨浪来袭:海面上升与文明世界的重建》(The Water Will Come: Rising Seas, Sinking Citie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ivilized World)入选《纽约时报》2017年书评人推荐好书、《华盛顿邮报》2017年50部最值得关注的非虚构作品。
二十多年来,他持续在《滚石》杂志报道气候变化,并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以及福克斯新闻(Fox News)等主流媒体上就气候与能源议题发表见解。
译者简介
贾建军,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海洋地质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地貌动力过程、边缘海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已发表论文160余篇。2014年出版译作《博士之路自然科学研究生求学指南》。
数说高温 I
引言 宜居带 001
第 1 章 警世故事一则 016
第 2 章 热中窥进化 038
第 3 章 城市热岛 052
第 4 章 生命大迁徙 065
第 5 章 案发现场剖析 080
第 6 章 魔法谷 101
第 7 章 热斑 119
第 8 章 汗水经济 129
第 9 章 末日冰川 145
第 10 章 蚊媒之患 163
第 11 章 廉价冷气 179
第 12 章 热浪本无名 197
第 13 章 暴晒、逃离还是行动 218
第 14 章 北极熊 241
尾声 离开宜居带 261
致谢 270
术语表 274
注释 278
主要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