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黄璐琦在《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分子生药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中药领域里一些关键问题的重要工具,并逐渐成为中医药行业的热点。本书选取30年间分子生药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文章150篇,按主题分为学科发展、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遗传成因及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四个部分,以呈现分子生药学诞生三十年间的发展脉络、理论及技术创新、实际应用等方面内容,对科研及生产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质量形成、资源保护与生产的一门学科,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前沿科技成果,立足于解决中药在生产、研究及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本书选取的文献包含了分子生药学主要领域,代表性较强,为学科发展的缩影。
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质量形成、资源保护及生产的一门学科。其以生药分子鉴定为基础,道地药材遗传成因研究为特色,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生产为前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前沿科技成果,立足解决中药在生产、科研及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分子生药学由黄璐琦院士1995年首次提出并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2006年及2015年分别出版《分子生药学》第一版、第二版及第三版,2008年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分子生药学》教材出版,至今已有5版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陆续出版,4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MolecularPharmacognosy分别于2012年与2020年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相继出版两版。这些专著、教材的出版,向国内外同行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新视角和新见解,讨论了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
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分子生药学已走过萌芽期、形成期、快速发展期,逐渐步入成熟期,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列为中药学二级学科。学科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科研学术队伍,建成由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标准、学术期刊、国家奖项支撑的多元化学科平台,建立面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职人员的纵向多层次教学体系。在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分子生药学研究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精选了1995年至2024年分子生药学发展三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英文论述及实验研究类文章150篇,涉及3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汇集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J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聚焦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遗传成因、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中,属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论文68篇,占比4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篇,占比13.3%;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01篇,占比67.3%。本书是分子生药学发展三十年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本领域同仁共同努力的精彩见证。
分子生药学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也非常广泛,本书所选文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可能难以十分完整、准确地反映分子生药学三十年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因此,对于未被本书收录的文章,其对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发展贡献毋庸置疑,在此,对这些文章的作者也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
在编撰过程中,由于收录文章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对文章做了适当的精简和整理工作,如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章内容,可检索原文阅读参考。由于本书篇幅较大,同时也限于我们的水平和编撰时间,书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在使用中给予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5年1月
袁媛,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实验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理论及其检测技术、本草考古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青年岐黄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郑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及光生物学研究。主持科技部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