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女,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海洋环境领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生态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海岸带与近海环境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在陆海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陆海污染系统控制、河口与近海污染风险评估方面有丰富积累。主持与主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近10年持续为国家环境主管部门海洋环保提供技术支持,研发的陆源分类管控及混合区管理技术得到示范应用,研发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数字化实时管理系统、全国海洋污染防治信息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负责编制技术导则1项。首次组织开展省级近岸海域生态本底和污染基线综合调查,全面掌握广东省近岸12个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现状;组织开展深圳生态本底和污染基线调查,对深圳四湾一口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现状开展精细化调查,为政府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管理支撑。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项。
陈清华,男,动物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生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作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广东海洋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佛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08年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长期从事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监管技术研究,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陈清华博士主持及承担了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国家环境保护专项、省环保专项等项目及相关任务5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首次组织了生态环境系统西沙主要岛礁生态环境综合考察,并3次担任首席科学家,亲自下潜对水下珊瑚生境开展调查观测,基本摸清了我国西沙海域珊瑚礁生态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向生态环境部提出2份保护珊瑚礁生物的政策建议并获部领导肯定批示。首次对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主要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开展综合调查,详细调查了包括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十余个类群红树林区生物。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期刊2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主编出版专著4部。
谢争光,男,中国鱼类剥制标本的探路者、先行者。怀着对海洋动物的热爱,2011年进入标本行业,师从世界标本大赛美国冠军Jeff Manning,获得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带领团队制作过鱼类标本1300余种,万余件。中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标本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者标本公司创始人。作品收藏于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南海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