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研究》是一部方志类学术专著。通判制度始于北宋,清代沿用并完善。清代通判是兼具行政与监察职能的地方官,其执掌范围更是涉及地方治理的多个方面,如农田水利、赋税仓库、监察官属等。本书对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制度做了专题性研究,并兼及和林格尔厅的历史文化。 上编《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补订》对目前所知清代和林格尔通判的生平、行迹做了考证叙述。清代在和林格尔设官分管,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终于宣统三年(1911),持续了176年。从最早的和泰到最晚的晁鸿年,本编共列94人。下编三章,从不同角度对清代和林格尔历史作了探讨,内容各有侧重,但都与通判有关。 本书的作者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观察问题的根本遵循,在历史语境的视域下,对和林格尔厅通判制度做了深入细致的科学实证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本书运用资料宏富,作者大量使用档案材料,包括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六科题本、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内务府档案等,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宫中档及军机处档,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档案馆所藏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等。借助档案,将记录在清代中央档案中的和林格尔通判资料汇集起来,并做了深入的梳理、分析、研究,对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制度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表现了审慎、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本书关于昆都仑厅并入和林格尔厅这段史事的探讨,纠正了一些认识误区,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本书弥补了志书的缺漏,既有志书关于和林格尔通判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始于同治朝,此前的雍、乾、嘉、道、咸五朝一概阙如;二是仅录的二十余人也有讹误之处。本书列出和林格尔通判多九十余人,从雍正末的首任笔帖式和泰,到宣统末的最后一位抚民通判晁鸿年。本书的撰著,充分说明合理利用档案,可以极大地推动方志修订工作。
在清代,和林格尔(今呼和浩特附近)是当时的边防要塞卡在杀虎口和归化城"之间。清朝1735年起,就在这里设官管理,逐渐形成了"和林格尔厅",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
本书通过档案,首次完整还原了104位"通判"(相当于地方长官)的任职经历,梳理出他们的任期、政绩,甚至个人故事,填补了历史空白,真实展示清代边疆的治理细节。
本书还解答了不少有趣的历史谜团:
为什么清朝偏偏选和林格尔设立衙门?
第一任官员是怎么被任命的?
当时的官员考核标准"KPI"是啥?
如果你是清史爱好者,这本书能带你"穿越"到边疆官场;
如果你关心内蒙古历史,它会告诉你许多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往事;
如果你爱看《甄嬛传》这类清宫戏,书里的真实官场故事,可能比电视剧还精彩!
一句话推荐:允礼西北行秘档94位通判升职记:解码清代边疆官场,揭秘《甄嬛传》的真实舞台!
序
增莲女士的书稿《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研究》终于完成了,我为她感到高兴,也为她的新著感到高兴。
有好几次,增莲向我请教清史档案的问题,我才知道她计划写一本书,一本与清代和林格尔厅历史有关的书。两年多来,她除了本职工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查阅档案上面。查完清史编委会的档案,又跑到祈年大街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去查,常常周末也不得休息。她住在北五环外,穿城而往, 穿城而归,很是辛苦。如今书已成稿,付梓在即,暂时不用再那么辛苦了,我为她高兴。
增莲向我请教的问题,有些已经记不清了,有些却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她说有个名叫林以绂的清末和林格尔厅通判,费了好多功夫就是查不到,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帮她查询,终于查到了一条,她兴奋的样子,好像是捡回了一颗丢失已久的珠子。又有一次,她说地方志里明确记载了一个名叫吉泰的署理通判,档案里全无线索,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我告诉她,有一说一,把方志里的信息如实挪移过来就可以了。类似的细碎的问题问多了之后,我便知道,她正在做的事情,看上去具体而简单,其实是一件不讨巧的活儿。研究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前提是要有足够厚实的样本;要把所有的通判都找出来,谈何容易。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增莲女士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把遗落在草丛沙砾间的散珠碎玉一一拾起,串成项链。她没有慢待任何一个躺在故纸堆中的通判,总是耐心而认真地和他们对话,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学问的敬畏,所以我也为增莲女士的新作感到高兴。
通读书稿,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长。
其一,史料占有丰富。书稿大量使用档案材料,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题本、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内务府档案等,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宫中档及军机处档,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档案馆所藏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等。借助于档案,可以说把历任和林格尔厅通判搜求殆尽。我常常觉得,每件档案都承载着历史,只有利用好档案,才能真正体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记录在清代中央档案中的和林格尔厅通判资料微渺而零散,当把这些资料排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清代和林格尔历史文化的画卷就铺展在眼前。
其二,具有创新意识,往往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下编关于和林格尔厅由冲繁难转为繁疲难的探讨,就很有代表性。和林格尔厅在光绪九年(1883)之前的大部分时段都属冲繁难要缺。光绪九年改为繁疲难要缺,其后撰成的光绪朝《晋政辑要》《光绪山西通志》《归绥道志》及《清史稿·地理志》都如实采录,无可厚非。后世研究者不详其情,直接沿用这几部典籍的说法,以繁疲难来概括整个清代的情况,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书稿关于昆都仑厅并入和林格尔厅这段史事的探讨,纠正了一些认识误区, 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些创见的取得,仍然基于扎实的史料。
其三,弥补志书不足。既有志书关于和林格尔厅通判的记录大同小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始于同治朝,此前的雍、乾、嘉、道、咸五朝一概阙如;二是仅录的二十余人也有讹误之处。本书稿列出和林格尔厅通判多达九十余人,从雍正末的首任笔帖式和泰,到宣统末的最后一位抚民通判晁鸿年, 虽然不能说已经穷尽,但阙漏者肯定是少数。这项突破性的成绩对于旧志来说,既可补阙,又能订误,相信会对和林格尔地方志的修订起到推动作用。合理利用档案,可以极大地推动方志修订工作,对历史上的边远地区尤其如此。我想,这是增莲女士的这部书稿给我们的另一个提示。
当然,这部书稿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对通判群体的贯通性研究还可以深入,大量档案材料只列标题而没有展开。期待着增莲女士能够把她的这项研究延续下去,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我被她的笃诚和执着打动,特为作序。
邹爱莲
2025 年6 月16 日
盖增莲,女,山东昌乐县人。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获硕士学位。现为文旅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馆员。
导 言 / 001
(一)研究缘起 / 001
(二)结构与内容 / 004
(三)特点与不足 / 008
上 编
一 旧志所见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补订 / 014
(一)雍正、乾隆朝 / 015
(二)嘉庆朝 / 082
(三)道光朝 / 103
(四)咸丰朝 / 112
(五)同治朝 / 119
(六)光绪、宣统朝 / 132
下 编
二 从协理笔帖式到抚民通判:和林格尔厅主官
演变 / 164
(一)丹晋建策 / 164
(二)和林格尔厅协理笔帖式 / 171
(三)和林格尔厅协理通判 / 179
(四)和林格尔厅理事通判 / 189
(五)和林格尔厅抚民通判 / 198
三 从冲繁难到繁疲难:和林格尔厅行政
等第的变迁 / 203
(一)冲繁难兼三要缺 / 205
(二)口外冲缺 / 210
(三)冲繁难转为繁疲难的原因 / 225
四 昆都仑并入和林格尔厅史事钩沉 / 236
(一)昆都仑协理笔帖式的设置 / 237
(二)昆都仑协理通判的裁汰 / 244
(三)昆都仑协理通判行迹考 / 253
附录一 清代和林格尔厅通判表 / 280
附录二 旧志所见和林格尔厅通判表四种 / 291
参考文献 / 296
后 记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