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系统阐述企业并购协同的经营协同、财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三种表现形式,多维度研究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的并购协同来源,提出经济网络中并购的网络经济性;然后总结并购协同效应评估的常用方法,并阐述如何对其实现进行全过程价值管理;最后按照企业并购协同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创造分析框架进行多案例分析。
本书适合作为产业组织、公司战略、财务金融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的参考书,也适合作为财经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辅助教材。
并购是企业的战略投资活动,是企业战略性配置资源的长期投资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并购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企业属于什么行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置身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并购都可以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都有其科学和艺术特色。无论什么样的并购,最佳的设计不是零和并购,即价值转移的并购,更不是负和并购,即价值毁损的并购,而应该是正和并购,即为交易各方创造价值的并购。并购协同研究要解决的正是并购活动对交易各方价值影响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现。并购协同是并购交易设计的基础,也是并购估值和并购交易谈判的准绳,还是企业相关管理团队业绩与薪酬考核的参照。
对企业并购协同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都有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比个体小生产更高的生产力或节约生产成本的观点,其中就蕴含着协同思想。尤其是《资本论》对分工协作的定义和分类及其对管理的要求都有具体的论述。企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企业并购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分工的再分工。自 1965 年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增长与扩张的商业政策分析方法》中首次提出协同效应概念以来,企业并购协同便成为金融、经济和管理领域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协同效应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内部到外部、从简单联系到系统思维等多维度的演变,其理论内涵、研究框架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实务界也构建了专业化、体系化的并购组织方法,以期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
然而,在日益活跃的并购活动实践中,并购协同研究不充分导致并购定价和交易决策依据不翔实、并购后整合活动未有事先设计的整合逻辑等现象屡见不鲜,将并购协同过程绩效纳入相关管理团队年度和中长期考核的做法却属罕见。这些是产生国内外普遍认同的并购活动伴随高失败率的深层次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一部专业著作系统总结企业并购协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科学研究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和效果,创新性地提出对协同效应的独特见解,激发并购活动的强大潜能,汇聚协同的力量,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本书以企业并购协同为主题,全面涵盖企业并购协同的基本原理、表现形式、价值评估与价值管理,以及基于中国企业并购实践的、体现并购协同原理的案例。
并购活动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我们无力顾及并购协同中的艺术成分,只能着重于其中的科学内涵。同时,并购是企业需要讷言敏行的大事,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其蕴含的感性是我们无法触及亦难以表达的。此外,我们仅在本书部分并购协同案例中充当亲历者的角色,对于并购协同的深层次分析还有许多不可企及之处。尽管如此,在本书中我们尽可能做到经典和前沿兼顾,继承与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力图充分展现其中的理性。在并购协同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理论上的挑战,深刻感受到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等经济学理论在并购活动中的相互融合,深刻感受到了并购网络协同对网络经济等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化的迫切需求,及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潜在地位和作用。
本书是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并购基本理论,特别是对并购协同效应的研究。大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将并购协同理论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能够对企业并购协同理论进行持续研究,得益于社会各界对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对并购协同效应研究进行专门资助的项目包括 200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战略并购中潜在协同效应研究、200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并购中的经济网络协同研究、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于网络协同的并购动机实现程度及影响机理研究。本书的出版,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无私投入。
投身于企业并购研究,我们深感并购协同理论的革故鼎新和并购实践的日新月异。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证监会相应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寓示着中国的并购重组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密切跟踪国内外并购协同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对本书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真诚地欢迎您的意见和反馈。
张秋生 杨 昊
2024年12月22日于北京杏林山庄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1
1.1.1 政策背景 1
1.1.2 市场趋势 3
1.2 企业并购的定义与基本理论问题 4
1.3 并购协同的概念内涵 8
1.3.1 并购协同效应的概念演进 8
1.3.2 并购协同效应的已有研究分类 11
第2章 企业并购协同的表现 14
2.1 经营协同 15
2.1.1 降低交易费用 15
2.1.2 实现优势互补 16
2.1.3 降低企业风险 17
2.1.4 增强市场势力 19
2.1.5 获取优质经营资产 21
2.1.6 促进企业创新 22
2.2 管理协同 23
2.2.1 品牌协同 27
2.2.2 企业文化协同 27
2.2.3 生产协同 28
2.2.4 知识资本协同 29
2.2.5 人力资本协同 30
2.2.6 社会资本协同 30
2.3 财务协同 31
2.3.1 降低资本成本 31
2.3.2 优化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34
2.3.3 提高外部融资能力 37
2.3.4 促进税务优化 40
第3章 企业并购协同的机理分析 43
3.1 并购协同的作用过程 43
3.2 并购协同的分析层次 44
3.2.1 并购协同存在的层次 44
3.2.2 并购协同的广度、高度、强度 46
3.3 并购协同的来源基础 47
3.3.1 规模经济 47
3.3.2 范围经济 49
3.3.3 交易成本节约 50
3.3.4 网络经济 51
3.4 并购潜在协同的作用机制 57
3.4.1 具体作用机制 57
3.4.2 基本分析框架 59
3.5 企业并购的预期协同运作机理 60
3.5.1 人力资本转移效率 60
3.5.2 知识资本转移效率 64
3.5.3 社会资本转移效率 64
3.5.4 企业能力转移效率 67
第4章 企业并购协同的价值评估 73
4.1 杜邦分析体系 74
4.1.1 基本原理 74
4.1.2 基于驱动因素的分析 75
4.2 市场法 76
4.3 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78
4.3.1 基本原理 78
4.3.2 递推公式现金流模型 79
4.3.3 四种增长模式模型 82
4.4 分部加总法 85
4.5 实物期权定价法 87
4.5.1 关键变量定义 88
4.5.2 常用模型 89
4.6 协同学协同效应评估法 90
4.6.1 潜在协同价值评估系统 90
4.6.2 能力协同效应的评估 91
4.7 复杂网络经济协同评估法 95
4.7.1 并购复杂系统的构建 95
4.7.2 基于并购复杂系统的协同效应计量模型 99
4.8 并购协同效应价值评估的动态评价 100
4.8.1 基于协同效应基准的评价方法 101
4.8.2 对协同效应评估的全过程控制 102
第5章 企业并购协同的价值管理 103
5.1 强化前端可研 103
5.1.1 重视并购匹配 103
5.1.2 挖掘协同机会 112
5.1.3 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 119
5.2 通过良好公司治理优化并购决策 121
5.2.1 公司治理在管理层并购决策中的影响 121
5.2.2 发挥并购决策过程中良好公司治理的途径 123
5.3 管控并购执行过程 125
5.3.1 完善尽职调查 125
5.3.2 外部并购顾问 127
5.3.3 公司内部并购团队 132
5.4 重视并购整合 139
5.4.1 并购整合的含义与关键问题 139
5.4.2 并购整合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140
5.4.3 并购后整合的重点与难点 141
5.4.4 成功整合的路径 145
5.5 深入推进并购后评价 146
5.5.1 搭建并购后评价工作体系 147
5.5.2 规范并购后评价过程 147
5.5.3 深化并购后评价结果的应用 149
第6章 企业并购协同的案例 152
6.1 中国南车合并中国北车 152
6.1.1 案例介绍 153
6.1.2 案例讨论 155
6.1.3 结论与启示 163
6.2 宝钢武钢联合重组 163
6.2.1 案例介绍 163
6.2.2 案例讨论 165
6.2.3 结论与启示 168
6.3 中国五矿与中国中冶战略重组 169
6.3.1 案例介绍 170
6.3.2 案例讨论 171
6.3.3 结论与启示 177
6.4 中国纸业收购冠豪高新后续吸收粤华包 177
6.4.1 案例介绍 178
6.4.2 案例讨论 180
6.4.3 结论与启示 185
6.5 吉利并购沃尔沃 186
6.5.1 案例介绍 186
6.5.2 案例讨论 187
6.5.3 结论与启示 192
参考文献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