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医论》收录了庄履严、姜礼、吴达、缪问、吴士瑛、柳宝诒、方仁渊、吴文涵、曹颖甫等在内的24位医家的医论,主要节选自医家著作,部分内容来自近代报刊。本书旨在通过对医家医论的系统梳理,为研究和总结澄江医派学术思想提供文献与理论支撑。
本次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体字横排,加现代标点符号。对其中的异体字、古今字及通假字等径改为现代通行字体,对药物名称径改为现代同行名称。
花海兵,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江阴市中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结直肠腺瘤专病研究院院长,无锡市中医脾胃病质控中心主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第五批333高层次人才,省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指导老师,无锡和江阴市名中医。 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病专科合作平台秘书长,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世中联流派与文献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身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心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中医药》杂志编委。临床传承创新病多痰湿、法在清化的中医清化论学说,擅长脾胃病、肿瘤和心身疾病的诊治。 SCI和省级以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8部、拥有专利5项。第一完成人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项,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二等奖。获江苏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中医之星,无锡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传薪百匠、第一届十佳科技志愿者,江阴市第二届江阴工匠、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刘文清,副主任医师,现任江阴市中医院医疗集团总院长、院长。担任无锡市医学会副会长、江阴市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获无锡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优秀管理工作者等称号,参与主编《职业病诊断学》《丸散部》等专著,并且在国内多个杂志发表论文。
庄履严
调经 ( 1)
产后 (4)
姜 礼
风劳臌膈论 (8)
缪 问
释宋陈无择《三因司天方》 (16)
吴 达
伏暑再论 (41)
治霍乱赘言 (44)
治痢赘言 (47)
吴士瑛
辨痢之源 (49)
辨六经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乃治痢纲要 (50)
辨痢大纲有四 (50)
痢因暑湿热三气 (51)
痢不独湿热 (51)
辨治痢与泻不同 (52)
辨痢属脾胃湿热当分阴阳虚实 (52)
辨痢有燥矢冻系傍流 (52)
辨腹痛有火有滞有肝邪横逆有伤脏阴之不同 (53)
辨痢不腹痛 (53)
治痢七日以内用药宜峻不可因循误事 (54)
治痢又不宜鲁莽峻攻致伤元气 (54)
辨治痢用补中益气汤之谬 (54)
辨治痢用二术之谬 (55)
辨痢因邪滞广肠,所以药力难到,以致后重窘迫 (55)
血痢 (56)
柳宝诒
《温热逢源》选 (57)
方仁渊
惊风说平议 (76)
曹惠昌
外科管见 (78)
高憩云
《外科医镜》 (81)
《外科三字经》 (94)
《外科问答》 (96)
《五脏六腑图说》 (149)
吴文涵
伤寒衄证释义 (154)
痰饮源流论 (155)
温病源流论 (157)
读《金匮》产妇郁冒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解 (159)
伤寒三大纲剥论 (160)
痢症刍言 (161)
咳嗽纲要 (162)
疟症抉微 (163)
心痛说 (165)
论传经 (166)
中风论略 (167)
《伤寒论》发明 (168)
论带下之证多属于火 (169)
《伤寒》三大纲辨 (170)
厥逆说 (171)
疝证论 (172)
脉学刍言 (174)
读《伤寒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三条和解 (175)
读叶氏治温病说之辩论逆传心包辨 (176)
读叶氏治温病说之辩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辨 (177)
读叶氏治温病说之辩论入营辨 (178)
论妇女以调经为主,调经以理气为先 (179)
内经生理学 (180)
曹颖甫
论少阴三急下证答丁甘仁先生 (191)
温病实始于肺辩 (192)
伤寒一日二日为一候二候解 (193)
验方三则 (194)
夏子谦
疟疾与伏暑病之研究 (195)
孙绳武
疟疾论 (197)
郭柏良
腹痛 (199)
胃痛 (200)
胃气痛与肝气痛 (201)
胃病虫痛之治法 (202)
剧烈之胃痛 (203)
最难图治之膈气 (204)
呕吐酸水 (205)
胃病之调理 (206)
泄泻与下痢 (207)
新秋多痢疾 (208)
胃病与睡眠 (209)
又将流行之脑膜炎 (209)
关于惊风之常识 (210)
肺胀与痧子之关系 (212)
痰喘与气促 (212)
痰饮浅释 (213)
吐血不要慌 (214)
吐血 (215)
霉湿中最多疾病 (216)
安胎问题 (217)
调经之要义 (218)
月经落后 (219)
孕妇与便秘 (220)
孕妇须知 (221)
停经与干血痨 (222)
小产之预防 (223)
衰弱与不孕 (224)
胎漏与流产 (224)
产后汗出 (225)
小儿测病法 (226)
小儿泄泻之最大原因 (228)
儿童之胃肠病 (229)
小儿吐泻原因及治法 (230)
健忘之故 (231)
健忘者之卫生 (232)
夏维祺
咽喉概论 (234)
朱莘农
夹阴证治 (236)
朱凤嘉
霍乱论 (239)
脑膜炎猩红热与盲肠炎之我见 (240)
论伏邪伤寒证治之概要 (243)
承淡安
针灸在治疗上之价值 (247)
与陈伯范论针法 (248)
针灸杂谈 (251)
针刺治效之研究 (254)
艾灸治效之研究 (256)
针灸学讲义 《内经》之针法 (257)
灸科学讲义各种灸法 (258)
针灸治疗学问答 (259)
承淡安先生演讲录 (269)
白带与难产之特效疗法 (272)
大侠甘凤池伤科秘方 (274)
远年咳嗽之灸法 (275)
伤科秘方 (276)
章巨膺
整理脉学刍议 (278)
热病警语 (286)
温热讲义 (290)
温病之病理与症状 (297)
天花 (300)
小儿百日咳论治 (302)
痧子病原论 (303)
统一金元四家学派的矛盾 (306)
上海市祖国医药学术讲座讲义《伤寒论》 (312)
硝矾散治肝硬化腹水初步报告 (325)
中医舌诊之探讨 (332)
对中医研究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商讨 (340)
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认识 (344)
探讨《伤寒论》运用和发展《内经》的理论 (355)
咳嗽的辨证施治 (366)
宋以来医学流派和五运六气之关系 (373)
对试论宋元学派产生的原因一文的商榷 (385)
附 :试论宋元学派产生的原因对章巨膺先生宋以来医学
流派和五运六气之关系提出几点意见 (391)
先师恽铁樵对中医学的贡献 (399)
王观泉
风寒两伤营卫辨 (423)
沈越儒
下法之研究 (425)
郁济焕
猩红热证治论 (430)
脑脊髓膜炎证治论 (431)
余冠伦
三焦运化说 (434)
顾救泉
脑膜炎证治概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