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收集整理中国近代鼠疫相关文献,文献包括各地有记载的鼠疫病例、暴发疫情、鼠疫细菌战、防控措施、政府政令等内容。厘清我国鼠疫流行史、近代防控措施和公共卫生管理状况。
通过对这些鼠疫原始历史资料的检索、整理、摘录数据,用现代流行病学理论全面阐释鼠疫流行的分布和影响;应用现代传染病动力学理论阐释鼠疫传播动力学特征与规律。探索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研究鼠疫从鼠到人的传播机制以及人间疫情突然暴发的原因。为现代鼠疫的监测和防控,以及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等的流行特征和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资料、新方法。
近代的鼠疫斗争奠定了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雏形,史料详细记载了诸如疫情预警、医疗救助、习俗改良、防疫机构的设立及演变、防疫法规的制定及实施、防疫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国际防疫会议的召开、不同地区的鼠疫防治等情况。其中一些措施不乏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现代社会对传染病防治的决策法制化和科学化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文献记载的日军侵华时使用鼠疫菌作为生物武器造成的损害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做好鼠疫等烈性细菌生物反恐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
本书还收集了中医医家治疗鼠疫方面的论述和医方,通过总述归纳中医医家治疗鼠疫方面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为当今鼠疫疾病的防护和中医诊疗提供临床参考。
窦相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北京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委员。
主要负责北京市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新发、输入性传染病监测和防控,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聚集性疫情处置。曾参与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北京市建国以来首起肺鼠疫输入疫情,处置北京市1984年以来首起复燃的本地炭疽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置北京市首起输入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和裂谷热疫情。
疾病防控应用型科研工作包括: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北京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野外调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301483)等多项国家、市级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卫生署第二次全国防疫会议报告 民国三十二年五月 卫生署编印 一九四三年出版
防疫汇报 民国三十年 华北防疫委员会编 一九四二年出版
防疫汇报 民国二十八年中央防疫委员会编 一九四〇年出版
中央防疫处工作报告 民国三十四年中央防疫处编 一九四五年出版
中央防疫处工作报告 民国二十八年中央防疫处编 一九三九年出版
中央防疫处报告 民国二十廿一年度中央防疫处编 一九三三年出版
中央防疫处一览 民国十五年七月中央防疫处编 一九二六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