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关于内亚史的二十余篇书评,其共同主题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内陆欧亚的关系,也即中国史上的内亚与内亚史上的中国。作者一方面点出其从世界史关照元、清中国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横跨元史与清史的学术兴趣。
全书分为三部分,年代跨度从匈奴、元朝到清朝,内容则集中在元以降,而清代内亚史的部分尤其丰富。作者的评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国际学术前沿成果掌握全面、视野独到,既强调清朝对元遗产的继承与延续,亦强调族群与身份认同的特殊性对于建构清代国家认同的关键作用。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扩张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开启了世界史的新篇章。这个时期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田实信称为蒙古时代。日本东洋史家冈田英弘认为蒙古帝国是世界史的开端。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更主张在蒙古治世之下,欧亚世界渐趋一体化,蒙古帝国成为欧亚时代的顶点。
1260年之后,蒙古帝国逐渐分裂为四大汗国元朝、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14世纪后半叶,各地的蒙古汗国逐渐瓦解,但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建立的政权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产。可以说,即便在蒙古帝国崩溃后的后蒙古时代,蒙古帝国的历史遗产依然影响着欧亚历史的发展。
本书重点关注在新史料、新理论不断冲击中国史研究的今天,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并通过与民族学理论、比较语言学交互背景下的多元对话,进一步阐发古代中国王朝丰富的族群治理经验和国家建构过程,有助于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使读者能够超越传统的王朝国家视野,更深刻地认识古典中国的多重面向。
本书虽定位为轻学术读物,而非原创性研究专著,但是全书的结构安排与章节行文之间,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学术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