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和经验研究层面,厘清供给侧产业创新能力和需求侧消费升级的关系,研究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书中界定了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利用单要素经济结构模型、多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两步最优GMM模型,分析了劳动力配置效率改善、产出结构优化和产出增长的渠道效应,并深入分析了产业自主创新效应和技术吸收效应对消费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本书旨在寻找到有助于中国消费升级的可行创新路径,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较为深入的分析了产业创新、消费需求等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数据分析,从比较新颖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吸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内的文献,也成为技术创新对消费影响的理论支撑。本书结合研究的结果,围绕证中国消费升级、低技术企业发展等,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能够为产业创新、优化消费结构等领域带来新思路,对政策制定者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推进之时,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亦迅速抬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链攀升型技术进步模式面临严重阻碍。中国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提高以前沿技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高附加值产品本国供给。与此同时,中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红利并未均匀传导到各消费阶层,国内居民整体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产品供给能力低端化和消费需求不足的双重影响直接抑制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于2020年中共中央经济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就是在应对外部危机的过程中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并创造高质量需求,逐步建立稳定健康的国内产业创新和本土消费良性循环的新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产业创新能力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寻找到有助于中国消费升级的可行创新路径,无疑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厘清供给侧产业创新能力和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关系,本书分别从理论和经验研究层面,进一步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四大产业划分高技术产业、将其他工业产业划分为低技术产业,刻画了不同产业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对中国消费升级(消费结构高级化和总消费增长率)的影响,分析了劳动力配置效率改善、产出结构优化和产出增长的渠道效应。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可概括如下:(1)借鉴经济增长模型基础框架,本书利用单要素经济结构模型讨论了两大产业创新能力对消费结构高级化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多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两大产业创新能力对总消费增长率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引致的技术吸收越多,越能推动中国消费升级;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增强则总体上对消费升级具有负面影响。(2)进一步从劳动要素流动和产出两个角度梳理了产业创新影响消费升级的传导渠道,指出高技术产业创新对消费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劳动配置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这两种渠道实现,而劳动配置效率改善、产出结构优化和总产出增长无法通过对总消费增长率的渠道检验,表明中国现有劳动力配置效率改善(恶化)、产出结构优化(恶化)和总产出增长(下降)主要是由低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带动的。
许薛璐,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覆盖产业经济、企业创新、经济高质量增长等多个方面。已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创新的理论演进
2.2 消费升级的理论演进
2.3 关于中国产业创新的研究
2.4关于中国产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相互作用的研究
3 产业创新对消费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单要素经济基准模型
3.2 多要素经济增长模型扩展
3.3 本章小结
4 产业创新对消费升级影响的经验分析
4.1 模型设定
4.2 估计结果与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创新对消费升级影响的渠道检验
5.1 模型设定
5.2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