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货币参与自由竞争,那么世界将会怎样?
翻开本书,你将看到发生在中国的四场穿越时空的货币实验,从铸币到兑换券,再到不兑现货币,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东方经验证据
· 汉文帝使民放铸:当朝廷允许百姓自由铸币,民间如何催生出比官钱更稳定的信用体系?
· 民国时期白银风潮: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看不见的手建立了怎样的竞争性货币体系?
· 1935年法币改革:昔日谨慎有加的发钞行,如何逐步沦为服务政府财政需要的工具?
· 陕甘宁边币奇迹:在物资封锁的绝境中,如何实现了边币与法币的共存与竞争?
答案就藏在一场被忽视的货币暗战里:
权力与市场的博弈、信息与商誉的回响、生存与创新的交锋……
以中国历史为镜,揭开货币的底层逻辑
货币,是权力之战,更是信用的竞争。
这是一部中国历史版的货币非国家化实验录。
作者通过对史料翔实的整理和研究,以中国汉代以来的历史为例,从汉文帝开放民间铸币,到法币改革前夕的货币制度变迁,再到陕甘宁边区的货币竞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货币竞争图景。
《货币竞争:一项经济史的分析》一书发现,在信息对称和商誉资本的作用下,私人银行能够有足够的激励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从而为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思想实验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弥补了关于货币竞争经验研究不足的缺陷。
以史为镜,聚焦当下。从比特币、以太坊到稳定币,数字经济时代同样存在货币竞争的问题。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如何提升公众对货币的信任度,读者或许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些许启发。
《货币竞争:一项经济史的分析》适合对货币史、金融史、经济史,尤其是中国经济史感兴趣的读者。书中仅保留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分析,对数据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动跳过此部分,直接阅读结论,并不会影响阅读体验。
前 言
经济危机像梦魇般困扰着世界各国,如何熨平经济的波动始终是经济理论和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哈耶克认为,政府垄断货币的发行赋予了政府扩张和收缩货币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货币市场的利率偏离了自然均衡利率,扭曲了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和经济波动。为此,哈耶克于1976年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提出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允许私人银行发行不 同的货币来展开竞争。 哈耶克认为,市场竞争能够有效约束发钞行行为,为经济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从而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方面,人们从时间动态不一致的角度质疑哈耶克的理论,认为由于强留在行业中的利润可能还比不上不遵守承诺,私人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必然无限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支持货币竞争的文献则通过对货币市场施加诸多约束条件,如货币替代、商誉资本、钞票赎回机制及代理人足够耐心、银行部门交易历史公开及物物交换惩罚、获得兑换券发行权的成本及代理人信念等约束条件,来证明货币竞争是可行的。
由于人类历史上货币竞争的经验相当有限,哈耶克认为只能通过思想实验来理解竞争性货币体系的运行。关于17世纪苏格兰自由银行、法国大革命时期及美国内战前十年的货币竞争历史的经验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竞争的效果,鲜见关于竞争性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微观研究,上述支持货币竞争的约束条件在理论上尚待讨论,哈耶克提出的声誉机制缺乏经验证据支持。因此,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书认为,只有当超发货币的收益高于遵守承诺稳健发行的收益时,私人发钞行才可能采取超发策略,但以下机制将使发钞行难以 获取超发收益。(1)当货币质量信息对称时,发钞行哪怕是轻微的超发都会被消费者所捕获,超发的货币价值下降,消费者将会减持贬值的货币,增持价值稳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替代的过程将会以加速度进行,贬值货币最终将变得一文不值。这种面值的损失将导致发钞行无法获得所谓的铸币税,使超发货币得不偿失。(2)价值稳定的货币会为银行积累良好的商誉资本,这些商誉资本将为银行带来诸多经营优势,如实收资本更多、盈余公积更高、存贷款规模更大等,并且这些经营优势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 因此,商誉资本可以为银行带来信贷收益,发钞行超发货币将破坏其商誉资本,使其损失巨额的信贷收益,银行采取超发策略将得不偿失。
本书以汉代以降的中国历史为例考察竞争性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宏观绩效。 货币铸造在汉代经历了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为考察铸币质量和信用提供了一个历史实验。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实行使民放铸政策,允许私人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铸币,官府通过称钱衡制度来识别和监督铸币质量;汉武帝及以后时期实行公铸+禁铸政策,官府垄断货币的铸造权。利用考古学和钱币学关于历史上铸币标准、重量和成色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汉文帝和景帝使民放铸时期的铸币,无论是法重符合百分数(铸币实际重量不低于法定重量的比例),还是铸币含铜量的法重符合百分数,都要高于其他朝代官府垄断发行的铸币。 因此,在货币质量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竞争使高质量的私人铸币得以流通,民间私铸货币的质量高于官府垄断发行的铸币。
民国时期,多家银行拥有独立发行兑换券的权力。本书利用白银风潮时期中国34家发钞行和150家银行的微观数据,以银行的生存历史及上海银行公会会员身份度量声誉,检验了声誉机制如何约束发钞行的行为。研究发现,银行历史越悠久,在白银风潮时期其兑换券的发行增速越慢,银行货币发行越稳健。声誉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的经营优势,如实收资本、盈余积累和存款更多,使得声誉好的银行贷款规模更大,利润水平更高。而且,历史上利润水平越高的银行,兑换券发行增速越稳健。因此,声誉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发钞行行为,银行正是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而稳健发行,以维护本行货币价值稳定。
1935年11月,法币改革结束了中国银行竞争性发行的历史,货币发行从自由竞争转向政府垄断。本书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下简称中行沪行)为中心考察自由银行体系的运作及法币改革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在竞争性货币体系下,中行沪行作为发行银行恪守谨慎发行、按金融季节调整的发行政策;作为商业性银行极其注重信贷业务,放贷谨慎又不失灵活性;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发行公单救济陷入危机的银行,发挥银行之银行的作用。在经济稳定时期,中行沪行根据金融季节调整兑换券发行以满足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保持上海物价稳定。在大萧条前夕,面对白银内流通货膨胀,主动减少兑换券发行,以抑制物价上涨;在白银风潮时期,面对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主动增加兑换券发行,以平抑物价波动。 然而,在法币改革后,中行沪行兑换券发行刚性增长,信贷规模膨胀,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升,虽然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增长,但也为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货币制度的种子。 由此可见,市场竞争犹如一个紧箍咒,可以有效约束市场中大银行的行为;而法币改革却解除了市场竞争的约束,银行的发钞数量趋于刚性增长。
抗战时期,边区银行发行的边币在陕甘宁边区受到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的强有力竞争,法币在国统区处于完全垄断地位。 本书考察了边币和法币在面临不同市场结构时的发行行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度寄希望于利用政权力量强制推行边币的发行和流通,并将边币发行作为弥补边区政府财政赤字的工具。 然而,法币的强有力竞争使边币超发时价值下降,边币被法币替代,流通范围缩小,边区银行不得不重归谨慎发行的政策。边区政府通过加强发行银行独立性、发展生产、平衡贸易、削减财政支出、回笼货币等政策保持币值稳定,而法币发行的政府垄断性不断强化,法币发行沦为国民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工具,法币发行未能像边币那样重归稳健发行的正轨。
本书总结了竞争性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国从秦汉以降的铸币,到尼国时期的兑换券,再到抗战时期的不兑现货币等多种形态货币的竞争历史,比较了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垄断两种市场结构下的铸币质量及银行行为。我们证明,在信息对称和商誉资本的作用下,私人银行有足够的激励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从而为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思想实验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弥补了关于货币竞争经验研究不足的缺陷。展望竞争性货币体系的前景,货币发行由垄断向竞争的转变,将彻底改写现代宏观经济学。
刘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并担任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兴趣集中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中国转型经济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共3项,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经济科学》《中国经济史研究》及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Asia-Pacific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
管汉晖,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并担任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经济史、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4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科学》及Economic History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 货币竞争的作用机制
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
对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争论
约束银行货币发行的机制
第三章 中国汉代铸币的经验
从使民放铸到公铸 禁铸
货币竞争的机制:格雷欣法则与称钱衡制度
不同朝代铸币重量和成色的比较
结语
数据附录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竞争性发行
清末民初的货币制度
发钞行的商誉资本:数据和模型
声誉机制:商誉资本的作用
几点余论
第五章 1935年法币改革:从垄断到竞争
法币改革
中行沪行的三重角色
货币供给与物价波动
结论
第六章 陕甘宁边区的货币竞争
边币与法币共存竞争
边法的发行
法币的发行
竞争与垄断:边币与法币的发行政策比较
结论
第七章 货币竞争与宏观经济学革命
突破垄断发行的思维定式
货币竞争的未解之题
宏观经济学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