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观念已成共识,但历史经验和现实观感却令人困惑。技术变革教育的效果不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深,在理论上没有把握好认知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本书基于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文献的广泛研究,对教育中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推动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批判,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具身何以可能进行了具体分析,由此确立了具身的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最后以具身学习为例,探究了不同技术支持的具身交互对学习者科学概念习得的影响。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教师、课程教学研究者。
《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向:理论思考与实践进路》不仅介绍了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观点,同时还以案例和实验的方式验证了技术支持的具身交互对教学的影响,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
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观念已成共识,但历史经验和现实观感却令人困惑。技术变革教育的效果不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深,在理论上没有把握好认知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本书基于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文献的广泛研究,对教育中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推动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批判,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具身何以可能进行了具体分析,由此确立了具身的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本书最后以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为例,探究了不同技术支持的具身交互(embodied interaction)对学习者科学概念习得的影响,结论如下。
第一,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突破了标准认知科学(standard cognitive science)在身心关系、认知模式、心智建构等方面的局限。在身心关系上,具身认知建立了主客一体、身心一体的认识论;在认知模式上,提出了基于 模拟复现过程的认知模式;在心智建构上,形成了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的有机整体生成法。正是在身心关系、认知模式和心智建构等方面的突破,具身认知构建了一种与标准认知科学不同的认知科学体系。
第二,教育是一种主要以认知科学为引领的信息型实践,正经历着由离身向具身的转变。信息技术普遍而深入的应用让人类社会生活在传统物质-能量型实践的基础上日益走向信息型实践。受认知科学的影响,教育的实践观分为由标准认知科学主导的离身教育实践观和由具身认知科学主导的具身教育实践观。前者将教育实践视为一种离身的精神训练;后者将教育实践视为一种具身的经验建构,强调教育要回归人的身体及其所处的生活世界。
第三,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认知科学与教育技术一体化发展的结晶,在推进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变上发挥着革命性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符号型人工智能(symbolic AI)向具身型人工智能(embodied AI)转变的两个阶段。具身型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了教育的身体回归,还为人的主体性弘扬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从身体延伸到技术赋能的跨越。推进教育领域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是实现人与教育双向度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四,在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通过学习、课程和教学的具身走向了实践的具身。其中,具身学习的设计应促进认知之物理、生理和心理过程耦合性交互的系统循环,助力学习者身体、心灵和学习环境之互利共生的彼此建构。具身课程(embodied curriculum)的构建不仅需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还需要引入具身的经验和整合技术的功能。具身教学的设计需要遵循情境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生成性原则。
第五,具身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交互向以身体信号为中介的具身交互转变和培育学习者的全脑思维奠定了基础。学习是一个从动手到动脑再到动心的过程。从具身交互的视角来看,动手主要表现为人与技术具身关系支持的在场互动;动脑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特异性模拟支持的隐喻互动;动心则体现在手脑并用支持的认知与实践的持续对话。动手与动脑的交织造就了会思考的手与能动手的脑,而要想使学习走向动心,则必须让学习者在动手与动脑的协调转化中体验到创作之妙、学习之美。
第六,不同技术支持的具身交互对学习者科学概念的习得效果具有不同影响。以数字技术支持的数字游戏和实体技术支持的实体游戏为例,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游戏学习在增强自我效能方面优于实体技术支持下的游戏学习,但在提高学习成绩、调节认知负荷和维持专注度等方面却不如实体技术支持下的游戏学习。探讨数字技术和实体技术支持下具身交互对学习者认知过程与结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技术工具的物理操作,还要关注技术工具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操作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数字技术和实体技术的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它将通过支持多模态具身交互的设计,实现学习者学习绩效的提升。
王美倩,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教育信息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围绕具身认知、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游戏化学习、师生数字素养发展与评估等在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从离身到具身:经典认知研究的局限与具身认知的突破
第一节 离身的认知:经典认知研究的认识论及其局限性
一、身心二分的认识论:从动物隐喻到机器隐喻
二、认知的离身:认知研究之机器隐喻的认识论局限
三、经典认知研究的本体论承诺与方法学实践
第二节 具身的认知:立场、观点及假设
一、从朴素到激进:具身认知研究的连续统
二、具身认知的六个基本观点
三、具身认知的三个关键假设
第三节 具身认知对标准认知科学的挑战
一、身心关系的突破:具身认知的身心一体论与标准认知的身心二元论
二、认知模式的挑战:具身认知的模拟复现观与标准认知的表征计算观
三、心智建构的超越:具身认知的有机整体生成与标准认知的机械线性加工
第二章 智能时代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向
第一节 信息实践与人的数字化发展
一、信息实践: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人的数字化发展:信息实践中人的信息化在场与生成
第二节 教育是一种主要以认知科学为引领的信息型实践
一、教育实践是一种信息型实践
二、教育实践主要以认知科学为引领
第三节 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主导的教育实践观的变迁
一、经典认知科学及其主导的离身教育实践观
二、具身认知科学及其主导的具身教育实践观
第三章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具身何以可能
第一节 从计算到模拟:具身视角下人工智能发展逻辑的新解读
一、基于表征计算的符号型人工智能
二、基于模拟复现的具身型人工智能
第二节 从延伸到赋能:具身人工智能对教育具身转向的基础支撑
一、知觉的延伸和教育的身体回归
二、技术的赋能和人的主体性弘扬
第三节 人工智能推动实现教育具身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一、内在逻辑:以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发展推动教育实践具身水平持续提升
二、实践路向:以具身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向赋能促进教育与经验的统一
第四章 具身教育的学习观、课程观与教学观
第一节 具身的学习观及其设计原理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学习观
二、具身学习设计的基本原理
三、人工智能赋能的具身学习
第二节 具身的课程观及其构建原则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观
二、具身课程构建的基本向度
三、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具身课程
第三节 具身的教学观及其设计原则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观
二、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具身教学
第五章 教学交互的具身转向与学习的三重境界
第一节 教学交互的具身转向及其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以抽象符号为中介的离身交互及其塑造的左脑思维
二、以身体信号为中介的具身交互及其塑造的全脑思维
第二节 具身交互的心理机制:从动手到动脑的跃迁
一、动手:人与技术具身关系的构建及其支持的在场互动
二、动脑:感觉运动的特异性模拟及其支持的隐喻互动
第三节 在动手与动脑的?织与融合中推动学习走向动心的新境界
一、动手与动脑的交织造就了会思考的手与能动手的脑
二、动手与动脑的统一:在认知与实践的对话中走向动心
第六章 实践探索:技术支持的具身交互及其教学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具身交互及其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1:多媒体情境艺术学习实验室
二、典型案例2:行动学习实验室
第二节 基于具身认知的概念习得机制及其相关探索
一、具身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习得机制
二、具身交互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 具身交互对学生科学概念习得的影响
一、实验1:具身交互对学生科学概念习得之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2:具身交互对学生科学概念习得之认知负荷和专注度的影响
三、建议:不同技术支持下具身交互促进学生科学概念习得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