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儿童行为背后的思维,探寻儿童教育的真谛
儿童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见了什么。观察是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金钥匙,更是教师的关键专业能力。系统科学的观察不仅能揭示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所思所想,更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精准的依据。本书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观察实践体系,即观察解读联结支持。
阅读本书,无论是婴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书中简明易懂的文字表述、鲜活丰富的游戏案例和充满童趣的儿童插画习得以下知识,走出不会观察、不懂分析的实践困境。
- 如何系统地对儿童进行观察
- 如何避免观察中的无意识偏见
- 观察后的记录方法有哪些
- 如何结合游戏的12个特征洞察儿童的学习方式
- 如何从儿童的13种图式行为中解读他们的思维
- 如何将儿童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与课程相联结
- 如何鼓励家长做积极的儿童观察者
- 如何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构建良好的家园关系
- 如何通过理论研习、实践反思与专业对话促进教师观察能力的发展
1.权威新作,深植理论根基。《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作者的又一力作,结合图式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系统剖析婴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发展。
2.科学框架,解锁观察方法。基于儿童发展知识、13种经典图式和游戏的12个特征清晰界定11类观察内容;遵循观察评估计划流程,详解8种行之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和9个解读维度,精准捕捉儿童的成长轨迹与真实需求。
3.学以致用,促进专业成长。利用反思性实践的7个特征,推动理论知识向教育实践转化;聚焦观察与课程的深度联结,创设支持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整合家长和同事的多元视角,破解家园合作中的难题。
4.趣味赋能,激活教育思维。生动鲜活的儿童插画、引人入胜的案例与解析以及大量富有启发性的反思问题,助力教师成为善发现、精分析、能应用、乐分享的专业观察者。
译者序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我始终关注儿童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通过科学观察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儿童教育本质的洞察,学习到作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系统方法论。本书不仅为婴幼儿教师提供了观察儿童的实用工具,更构建了一个以观察解读联结支持为核心的动态教育框架。这一框架既契合当代学前教育强调的儿童为本的理念,又能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经验主导的局限,从观察出发对儿童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进而制订适宜的教育计划,真正实现从看见到看懂儿童的跨越。
本书的十章内容层层递进,既涵盖观察的理论根基,又落脚于具体的实践策略,形成了一套以观察为核心的幼儿教育循环系统。它首先指出,观察是教师从专业视角捕捉儿童行为背后的思维的工具,号召教师关注儿童行为中非预期的自发学习信号;然后,在教师对观察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以系统的方式通过观察的循环流程和学习网络部分的内容指导教师建立完整的观察体系(准备记录分析反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观察。此外,本书以游戏的12个特征和图式为理论中心,通过翔实且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儿童游戏中蕴含的深层学习逻辑。例如,轨迹图式(儿童反复抛掷和滚动物体的行为)往往标志着空间认知的关键发展期,教师可据此设计斜坡建构、轨道实验等活动,将自发性游戏转化为结构化学习。这些内容为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要求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支撑。紧接着,本书作者在对儿童图式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儿童的学习,加深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基于对儿童的观察,作者建议从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点与发展需求,进而生成适应性课程。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生成性课程项目式学习高度契合,为教师突破教案执行者角色提供了切实的路径。此外,本书还为教师从观察的维度进行家园合作,从而建立更优质的家园合作关系提供了建议。最后,本书回归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观察能力的发展需要理论研习、实践反思与专业对话的三重支撑,这对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当前,尽管Jiao Yu Bu于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动了观察评价的普及,但许多教师仍陷于不会观察不懂分析的实践困境。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揭示工具背后的教育学逻辑。这种将教育理论与具体实践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创作模式,克服了读者的操作性使用障碍。例如,在解答为什么同一图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现不同?这一问题时,作者提醒教师须结合社区文化和家庭环境进行差异化解读,这种开放性思维正是专业观察者所BiBei的素养。Jiao Yu Bu于2022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观察从教师能力升级为质量评估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强调通过自然科学的观察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本书中的内容可帮助教师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观察碎片化、浅显化、孤立化的现象,也对教师的观察能力提出了要求,有助于促进我国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书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见了什么。当我国幼儿园开始摒弃写观察记录为应付检查的异化做法时,本书恰如及时春雨,帮助教师对儿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用观察重构师幼关系的本土实践提供理论清泉。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笔触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跨越时空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其字里行间的洞见与热忱,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思想碰撞的力量。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所提倡的理念,本书添加了一些插图。在此也要感谢山东省潍坊新华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的童真世界,如灵动的色彩点亮书页,让严谨的文字叙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让这份知识的传递多了一份纯粹的温暖与感动。最后,谨以此译作致敬所有愿意为儿童俯身的教育者,你们目光所及之处,便是童年最生动的模样。
范明丽
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斯特拉·路易斯(Stella Louis)
学前教育顾问、教师培训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30多年,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工作经验;获英国学前教育权威杂志《幼教世界》(Nursery World)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观察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曾与他人合著《观察幼儿》(Observing Young Children)、《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Understanding Schemas in Young Children: Again! Again!)等多部专业图书。
主译者简介
范明丽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Jiao Yu Bu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指导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专著和论文等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基础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致力于观察、分析和支架儿童发展,从专业视角揭示游戏与学习的深层关联。
第一章 观察的意义
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和识别儿童的学习
观察的过程
观察训练的意义
观察教学法
观察作为一种工具
观察的方法
作为合作伙伴和观察者的家长
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差异性
观察和评估
注意、识别和回应
观察的实施
第二章 观察的循环流程
观察就是看、注意和倾听
在多种游戏情境中观察儿童
合乎道德的观察
观察的原因
观察的内容
描述儿童学习的小提示
观察儿童的学习
评估儿童的学习
解读儿童的学习
无意识的偏见
无偏见的观察
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的方法学习故事
第三章 学习网络
直接经验
发展性困难
探索与发现
实验与重复
练习新掌握的技能
能力
熟练掌握
控制
沉浸在感受、想法和与他人的关系中
元认知
讲故事
规则游戏
表征
模仿
象征性游戏
游戏
为什么观察在学习网络中如此重要?
第四章 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12个特征
观察与游戏的12个特征
第五章 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一部分
图式是如何发展的?
为什么图式很重要?
第六章 观察和识别图式
轨迹
十字形和网格
斜线
围合
填充
容纳
包裹
搬运
旋转
连接
定位
拓扑
定向
第七章 解读儿童的学习
生活经历
信念
专业知识和技能
解读观察结果
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解读儿童的学习
第八章 反思观察与课程的联结
什么是反思性实践?
反思观察
反思计划
计划与课程
为学习环境提供资源采取普遍的数学方法
发展适宜性计划
支持其他发展领域的回应性计划
创设学习环境
第九章 与家长和同事分享观察结果
促进学习
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
在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时所面临的挑战
解决办法
专业发展
与家长和同事分享并讨论观察结果
与家长合作的原则
第十章 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定义知识
持续的专业发展
反思与知识
教师的评论
发展专业知识
在实践中学习
探索专业领域中的个人因素
实践中的知识
从经验中学习
发展专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