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慧遠是佛教中國化的轉關人物,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崇高,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究其原因,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第一,在人格方面,其德行淳至,精神卓絶,棲心佛教,心無旁騖;平等物我,不屈身降志,爲世人推服;卜居廬山三十餘載,不復出山,對息影山林、人格貞静之士影響尤深。第二,在佛教方面,其不守門户,融會諸法,龍樹菩薩之中論,僧伽提婆之毗曇,鳩摩羅什之三論,馱跋陀羅之禪法,均賴其宣揚而廣布南方;率領廬山僧團建立齋社,設誓發願,期生净土,成爲净土宗之初祖;隆崇佛教,且論三教之異同,力圖從學理上、致用上貫通三教,推進了佛教本土化進程。第三,在文學方面,其不惟自己不廢俗書,辭氣清雅,善屬文章,見重於世,且與文人過從甚密,其美學思想及其文風不僅影響了東晉文學,對後代文學也産生了較爲深遠的影響。全面研究慧遠,非本文所能及,以下主要就其生平著述、佛學思想、美學觀念三個方面略加論述。關於慧遠的文學創作,筆者發表有專題論文,在此没有新的補充,故不贅論。
一、 籍貫履歷考證
一代宗師,後人仰止。然而由於有關慧遠的早期文獻記載或語焉不詳,或失之紀年,加之文集散佚,其生平間有淆亂難辨,著述亦多淹没無聞。雖然當代學者殫精竭慮,見仁見智,考證成果積案盈箱,但是相關問題並未真正澄清,棼絲難理。本節在汲取諸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對慧遠研究中的生平、佚聞、遺誡及文集叙録四個方面重新加以考辨,以回應學界紛紜之歧説。
(一) 籍貫履歷
慧遠籍貫履歷,早期文獻《出三藏記集》卷一五、《高僧傳》卷六慧遠本傳均有較爲詳細的記載。然而其籍貫或因古今地名的歷史變遷,生卒或因文獻記載的前後抵牾,以及初次出家、結社净土等重要履歷的具體時間也或因文獻失載,或因版本異文,遂産生闕疑、争議。下文僅就有疑議的上述四點加以考證,其他履歷概不涉及。
關於籍貫。慧遠籍貫並不複雜,《出三藏記集·慧遠法師傳》《高僧傳·釋慧遠傳》均有明確記載: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婁煩)人。然而,樓煩究竟隸屬何縣,學術界聚訟不已。張育英《慧遠大師籍貫考》概括四種説法:一曰山西代縣;二曰山西寧武縣;三曰山西原平縣;甚至還有人具體爲山西神池、武寨。樓煩,漢代屬雁門郡十四縣之一(《漢書·地理志》)。然而,至西晉後期,區劃變遷,雁門郡唯下轄八縣(《晉書·地理志》),其中樓煩被撤縣而成城邑。北魏時又只下轄二縣,樓煩仍是城邑而非縣制,據《魏書·地形志》,雁門郡領縣二:原平、廣武。原平下注曰:前漢屬太原,後漢、晉屬。有陰館城、樓煩城、廣武城、龍淵神、亞澤神。可見,雁門樓煩屬於雁門郡原平縣。慧遠出身地,先隸屬後趙,後隸屬北魏,故其籍貫應以《魏書》記載之原平爲是。張育英又依據《大明正德碑記》記載:雁門之前三十餘里,彼有古刹,其名樓煩,即東晉匡阜遠公法師之故里也,北鄰茹嶽,東近大芳,川平境秀,物勝地靈。將慧遠籍貫確定爲山西省原平縣茹嶽村人。。由於作者長期工作於慧遠故里,這一結論應是可靠的。另外,關於慧遠家世,唯弟子張野《遠法師銘》説世爲冠族。然考之後代史籍如唐林寶《元和姓纂》,並無山西樓煩賈氏仕宦的記載。但是,第一,《出三藏記集》《高僧傳》皆有少爲諸生之記載,諸生即指太學生,能够進入太學讀書,絶非一般寒素之家所能爲;第二,史籍記載其姑道儀、其弟慧持並棲心佛門,且在佛學上皆有所建樹,由此亦可知,慧遠必然出生於一個文化、佛教氛圍皆相當濃郁的家族。證明其家世雖不是十分顯赫,却也應屬於士族階層。弟子謂之世爲冠族,或是溢美之詞。
............
刘运好,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古文学以及唐代文学研究。出版有《陆士衡文集校注》《陆士龙文集校注》《魏晋经学与诗学》《陆机陆云考论》等。
李山岭,亳州学院副教授。先后主持并完成省jiaoyu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人才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出版《亳州先贤著述征略》等三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