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体文学自战国、西汉肇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20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在新文化运动、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下,赋一度被视为贵游文学形式文风受到摒弃而沉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赋学又伴随中国政治的改革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呈现一片波澜壮阔的新景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赋创作的繁荣与研究的交互,更集中反映了赋体复兴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其对当下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也值得思考。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赋以一代文学之胜雄踞汉代文坛,所以萧统《文选》辑文以赋冠首,而对赋的认知,则又显然不局限于文学的领域,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对此,古人论赋的话语对我们今天理解赋文化,仍有启迪。
赋是什么?班固说多识博物,有可观采(《汉书·叙传》),刘勰说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魏收说会须能作赋,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收传》),其中的博物包容与才学,为任何文体均不及。我们阅读古赋作品,其描写游猎、藉田、朝会、祭祀诸典礼,彰显的无不是天子礼仪,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形象,其中涵盖了大量的文化内涵。
...............
绪.论 .001
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第一章
01. 大汉继周:汉赋创作中的秦政反思 .017
02. 王霸之道:汉赋有关天子游猎的书写 .028
03. 郊大于庙:汉赋中天子郊祀的意义 .037
04. 天地之中:汉赋京都书写思想 .046
汉主凌云.赋圣丹心
第二章
01. 经典初成:词章·思想·文本 .057
02. 经典向背:经学与辞赋 .062
03. 经典构建:从辞宗到赋圣. 067
04.《美人赋》与文园病. 073
05.凌云笔与锦绣堆. 079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第三章
01. 构象:写物与图貌 .087
02. 设色:场阈与景观 .092
03. 夸饰:实像与虚体 .099
04. 赋象三观 .103
05.《豳风图赋》与古诗之流. 109
06. 汉赋与汉画 .116
07.《上林图》与《上林赋》. 123
08. 牛赋、牛图与牛图赋 .130
09. 两幅图赋:流民与耕织. 139
10.赤壁赋图意亦奇 .148
江山一统.气象万千
第四章
01. 辞赋的时运与文心 .159
02. 说汉赋的曲终奏雅. 167
03. 赋家笔下的朝正礼 .178
04. 行人与赋 .186
05. 赋训富小议 .194
06. 白、苏作赋赞考赋 .200
07. 两朝孝武赋李妃. 208
08. 宋太宗之怒与闱场赋之变. 215
09. 场屋赋竞技.两鬼起吟情 .222
时运交移.景候情理
第五章
01.洛神赋里辨雄雌 .233
02. 分赋物理谈天地 .242
03. 赋也琢句. 249
04. 名山记忆与辞赋书写 .255
05. 诗赋联璧话《秋柳》 .263
06.《事类赋》的前因与后续 .270
书写赋功.润色取美
第六章
01. 赋可称人亦罪人 .279
02.李程故事的被经典化 .286
03.《庄子》鹪鹩的赋文演绎 .293
04. 赋的补续与超越 .300
05. 赋梦与梦赋 .306
06. 陶情适口说酒赋 .312
07.《阿房宫赋》的立意与拟效 .319
华采弥缛.传衍后世
第七章
01. 赋体物史话 .329
02. 汉大赋的见小. 337
03. 淮阴二枚赋 .345
04.《世说新语·文学》的赋篇 .352
05. 情态为赋与体法 .360
06. 赋学相承说三刘. 367
辞章英杰.赋体流芳
第八章
01. 汉赋四家 .377
02. 王延寿与《鲁灵光殿赋》. 383
03.秋声三赋 .390
04. 泛翁遇真的记与赋 .398
05. 兰芳胜迹赋金山 .405
06. 乾隆《盛京赋》的写作与传播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