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1964 年问世时,激起的反应是迅疾的、全球性的、两极分化的。许多广播电视人以为,这是制作更好节目的手册。但在电影、广播、电视的章节之前,他们预料之外的三十个章节已先行一步了,这些先行的章节包括服装、时钟、漫画和汽车。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大多数读者都没有思想准备。他给媒介下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是我们身体感知的任何延伸。有些批评者坦承,麦克卢汉太难,让人吃不消。
除了读不懂的人之外,轻浮的批评者和学界人士也迅速登场。难
以掩饰的嫉妒变成顺手即来的借口,使他们免于直面麦克卢汉的挑战如何理解他。
仅举一例,麦克卢汉非常大度地致信一本小书的作者,说明他没有理解《理解媒介》。在评论我这本传记时,这个人重复了他对《理解媒介》的那些顽固攻击。
审读《理解媒介》手稿时,一位编辑抱怨说,50% 是崭新的材料。该书问世后,针对其创新性的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解读形成了。知识渊博的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深谙符号学的根源,他撰文批评时却忽略了一个日渐分明的事实:符号学源头的知识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基础的知识产生了共鸣;学者们正在考察麦克卢汉学问与《易经》之间的关系。
在《理解媒介》问世后的十年间,麦克卢汉在全球各地讲演。在
此过程中他常常觉得,听众并不懂他费尽心血传递的基本意思。但也有令人注目的例外。马哈里希·马赫施·约吉(Maharishi Mahesh
Yogi)和他同台讲演,两人的对谈也预示,他们与听众思想相通。麦
克卢汉讲演结束时,约吉起身唱道:他是先知。
也许,这正是一个深蕴渐明真理的先兆,也是詹姆斯·乔伊斯(麦克卢汉引用最多的作者)深刻的奇思妙想的先兆。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里表现眼睛和耳朵的相会、爆炸和内爆的相会。在麦克卢汉的总览里,乔伊斯这一思想表达的是语言和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对此,《理解媒介》用一个基础性章节予以了清楚的阐述:口语词是人最早的技术,人借此技术可以用欲擒先纵的办法来把握环境。
麦克卢汉的博士论文写中世纪三学科(trivium)和托马斯·纳什
(15671601)的著作,詹姆斯·乔伊斯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论文的最后一页。而我这本《理解媒介预言家:麦克卢汉评传》用充分的证据
显示,他总览性的媒介观很早就出现并逐渐融合了。在麦克卢汉的思
想发展历程中,乔伊斯占据了优先的位置,以前的其他作家也没有使
乔伊斯的思想相形见绌。柏拉图、爱伦·坡、乔治·梅瑞狄斯和托马
斯·麦考利等作家在麦克卢汉的思想发展中都留下了印记。麦克卢汉
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是对切斯特顿的评论。诗人对他的影响来自威廉·布莱克、波德莱尔、埃兹拉·庞德、艾略特;画家的影响来自修拉、毕加索和马克·夏卡尔(Marc Chagall);除了剑桥大学的恩师利
维斯和理查兹外,作家、诗人和漩涡派创建人温德汉姆·刘易斯是他
要好的朋友,且给予他灵感。走在他前面的媒介研究先行者是他的加拿大同胞、多伦多大学教授哈罗德·伊尼斯。
为了分析媒介效应(这是他一切著作的脊梁),麦克卢汉不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间画一条僵硬的界线,他在通俗文化里发现的启示并不亚于高雅文化给予他的灵感。在《机器新娘》一书里,他仔细观察电影、漫画书和广告卓别林、陈查理(Charlie Chan)和超级英
雄斯蒂夫·坎永(Steve Canyon);他还考察女性紧身胸衣和罪案。
麦克卢汉的人生及其作品的暗喻是一个发现之旅。这个暗喻源自
他喜爱的一篇文学经典 爱伦·坡的《大漩涡底余生记》。
像爱伦·坡笔下的水手一样,麦克卢汉到了这样一个境界:通过
理性的超脱寻求乐趣,考察威胁他钟爱的文化价值的环境。和那位孤
独的主人公一样,在解释电子时代的大漩涡时,麦克卢汉遭遇到他人
的质疑。这就是本书讲述的故事。
特伦斯·戈登
2023 年6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