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20 世纪50 年代初,哈罗德·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和《变化中的时间观念》问世。1951 年,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出版。20 世纪60 年代,麦克卢汉又推出《谷登堡星汉璀璨》和《理解媒介》,传播学多伦多学派形成。
20世纪80至90年代,尼尔·波兹曼的传播批判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陆续问世,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形成。
1998 年,媒介环境学会成立,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传播学第三学派开始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
2007 年,以何道宽和吴予敏为主编、何道宽主译的媒介环境学译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印行四种,为中国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奠基。
2011 年,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为契机,麦克卢汉学和媒介环境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展,进入人文社科的辉煌殿堂。中国学者不遑多让,崭露头角。
2018 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媒介环境学译丛,计划在三年内印行十余种传播学经典名著,旨在为传播学修建一座崔巍的大厦。
我们重视并推崇媒介环境学派。它主张泛技术论、泛媒介论、
泛环境论、泛文化论。换言之,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凡是人类加工的一切、凡是经过人为干扰的一切都是技术、环境、媒介和文化。质言之,技术、环境、媒介、文化是近义词,甚至是等值词。这是媒介环境学派有别于其他传播学派的最重要的理念。
它的显著特点是:(1)深厚的历史视野,关注技术、环境、媒介、知识、传播、文明的演进,跨度大;(2)主张泛技术论、泛媒介论、泛环境论,关注重点是媒介而不是狭隘的媒体;(3)重视媒介长效而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4)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从哲学高度俯瞰传播学的三大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21 世纪,新媒体浩浩荡荡,人人卷入,世界一体,万物皆媒介。这一切雄辩地证明:媒介环境学的泛媒介论思想是多么超前。媒介环境学和新媒体的研究已融为一体。
在互联网时代和后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学的预测力和洞察力日益彰显,它自身的研究和学界对它的研究都在加快步伐。吾人当竭尽绵力。
译丛编委会
2019 年9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