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特兄弟实现首次飞行至今,航空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对安全的不懈追求。而乔善勋所著的《世界航空安全史 从纪念碑到里程碑(上)(下)》,正是一部梳理航空安全发展脉络、凝聚行业安全智慧的佳作。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飞机诞生以来的重大事故划分为 野蛮生长喷气时代踏血前行变革之路 和 走向未来 五个阶段,细致剖析了超过百起重大飞行事故的经过与教训。无论是 1996 年美国瓦卢杰航空 592 号航班空难暴露的监管漏洞,还是 2018 年、2019 年波音 737MAX8 系列事故引发的对航空器设计的反思,都能在书中找到深入解读。这些案例不仅是一个个沉痛的 墓碑,更是推动航空安全进步的 纪念碑,让我们看清行业如何从血的教训中走出一条安全之路。
书中不仅有对事故的复盘,更有对航空安全发展规律的提炼。国际民航业解决飞行安全问题的三个阶段 从技术改进到关注人为因素,再到重视组织管理,在书中得到清晰呈现;作者创建的 总系统时代的人 - 机 - 环境胜任力安全模型,提出九种胜任力关键特征及八种造成事故的危险态度,为理解和提升航空安全提供了全新视角。
对于航空从业者而言,这本书是提升安全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实用指南。它涵盖了航空法规、技术规范、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能帮助一线人员从历史事故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而对于普通读者,书中通俗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能让大家深入了解航空安全背后的故事,明白每一次平安飞行都离不开无数人的努力与守护。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融入了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与事故案例,让我们能对比国际航空界,清晰看到中国民航在安全领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针对低空经济兴起、无人机等新装备涌现带来的安全新挑战,书中也给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航空安全没有终点,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世界航空安全史 从纪念碑到里程碑(上)(下)》或许不能阻止所有事故的发生,但它所传递的安全理念与经验,必将为航空业的安全发展注入力量。无论是航空从业者还是对航空安全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佳作。
前 言
安全是民航业的永恒主题,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因为其深刻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位。这一理念,是所有发展的根本前提与最终归宿,尤其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低空经济领域而言,更是其腾飞的基石。
这条探索之路于我而言,始于十多年前不经意间的触动。电视里一则飞机故障新闻,引来妻子随口一问:为什么飞机会出事?这简单的一问,却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构成了我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此前,我已整理了上百部空难纪录片和数千份事故调查报告。于是,我尝试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空难知识分享给大众。《空难改变航空史》第一期突然消失的法航447在新浪微博竟收获140万的阅读量,大众对航空安全的关注远超我的想象。这份关注,以及后续在《大飞机》杂志王文奇老师支持下开设的质量与安全系列专题,逐渐积累,萌生了结集成书的想法《空难悲歌》由此诞生。
然而,真正将我对航空安全的思考推向更深层次,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责任的,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几起悲剧。2017年3月,两名中国飞行学员在加拿大的空难令人痛惜。随后,应母校北航飞行学院张建华院长之邀,我首次登上唯实讲堂,与师弟师妹们分享航空安全,也由此深切意识到通用航空安全的重要性。同年10月底,河南省民航办王文光处长电话中那句沉重的乔老师,亚萍出事了……至今仍压在心头(注:10·27安阳直升机坠毁事故)。2018年,就在我的《空难启示录》即将面世,与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畅谈航空应急救援与通用航空之际,一名特技飞行员在训练中遇难的噩耗传来,为我们的谈话蒙上阴影。同年年底,中国环球飞行第一人陈玮的骤然离世,更是让我难以释怀。我们曾一同推广航空精神,筹备环球飞行员协会郑州年会……,这些墓碑般的事件,让我深感悲痛与自责:若能早些分享更多安全案例,悲剧是否可以避免?这份沉痛,促使我成为一名航空安全学科真正的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规律。
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民航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航空安全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行业如何从每一次事故征候与经验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基于对全球民航事故和通航事故案例的分析,提出并阐述总系统时代的人-机-环境胜任力安全模型,致力于提升整体航空安全水平,从而为低空经济等新兴航空业态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考与建议。
历史教训:警钟长鸣,举一反三
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在梧州发生事故,更是为航空安全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举一反三中的一,正是那些沉痛的历史教训;而反三,则是通过改进安全管理、技术和法规,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纵观航空发展史,飞机从最危险到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其演变并非坦途,而是伴随着无数次惨痛的教训。事故调查是提升航空安全的重要手段,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发布调查报告,有助于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
墓碑与里程碑:从纪念到改进
空难之后,墓碑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生命。当一座座墓碑汇聚成纪念碑,便承载起沉痛的历史记忆,警示着安全的重要性。然而,纪念不止于缅怀,更应成为推动前行的力量。每一座纪念碑的矗立,都推动着航空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使这些教训最终成为航空安全进步的里程碑。但现实中,监管往往滞后于事故,甚至被动地因惨剧而改革,故有墓碑机构之称。1996年瓦卢杰航空592号航班空难,造成110人罹难,暴露出监管漏洞,警示我们主动预防与持续改进方为根本之道。
著书心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撰写此书的心境。在探究航空安全的漫长道路上,我深感荣幸能够借鉴无数航空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数以万计的事故调查报告,它们如同鲜活的教材,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3年初稿完成之际,我向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杨元元局长汇报研究进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杨局长不仅欣然为新书作序,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民航事故案例,更鼓励我深入行业调研。与一线人员的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大家对提升航空安全的殷切期望,他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书稿呈给北航陈光教授审阅时,他特别嘱托我增加发动机引起重大故障的内容,并亲自为我把关每一篇关于航空发动机的文章。直至2023年11月26日,在光先生悉心指导下,发动机部分最后一处修改才告完成。然而,天妒英才,光先生于同年12月19日不幸离世。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航空科普的热情,将永远激励着我。
航空安全的历史演变与系统思维
航空安全的发展是一部持续改进的进化史。全球民航业自1942年至2024年,历经4 180起事故和85 083人死亡,从野蛮生长到喷气时代,再到踏血前行变革之路,如今迈向走向未来的新阶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例如1980年至2019年间提升了25倍。
然而,航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期如2024年韩国济州航空事故及2025年美国波托马克河空中相撞事故,都在警示我们须臾不可放松。
航空安全的演变
国际民航组织(ICAO)将航空安全演变概括为技术时代、人的因素时代、组织机构时代和总系统时代。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方案(SSP)和安全管理体系(SMS)推动安全管理向系统化、数据驱动和风险预防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航空系统,未来的关键挑战在于构建更加全面、协同、前瞻的安全管理体系。
总系统时代的人-机-环境胜任力安全模型
总系统时代强调在航空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综合考虑人-机-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提升整体安全绩效。在这一框架中,人至关重要,其行为和决策受自身能力、态度以及机器、环境、系统规则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强化人员管理与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同时需警惕认知偏差、情绪影响等主观风险,避免危险态度对安全的侵蚀。
面对日益复杂的航空运输系统,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总系统时代要求以系统性、预防性和持续改进为核心,推动国家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障和安全文化等要素。此外,加强安全教育与科普,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和信心,促进多方参与,共同推动航空安全进步。
该模型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能力和态度,也受飞机性能、飞行环境、系统规则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提升航空系统各级人员的胜任力是确保飞行安全的关键。
人-机-环和九种胜任力关键特征及八种危险态度
当下,尽管民航业处于史上最安全的时期,但仍有必要持续提升民航的安全性。随着自动化技术进步、新型飞行器发展、低空经济与先进空中交通(AAM)兴起,航空系统日益复杂,新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若行业满足于现状,安全意识松懈,势必危及来之不易的安全成果。
近年来,大量年轻从业者投身航空业。他们成长于安全形势向好的环境中,在看似天然安全可靠的航空系统中长大,对航空安全的认知主要来自书本和课堂,缺乏对重大空难事故的深刻理解。波音737 MAX事故为行业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若不加强对新一代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培养,未来航空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通用航空的高风险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航空安全关乎生死,必须慎之又慎。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通用航空私人飞行的致死率(2.61人/10万飞行小时)远高于商业飞行(0.39人/10万飞行小时),两者相差近6.7倍。这一显著差异凸显了通用航空,尤其是私人飞行的高风险性。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通用航空的安全管理,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在2024年9月首届ICAO.AAM大会上,边学边做(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航空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航空公司、制造商、机场、旅客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法规完善、安全文化建设与科普宣传,才能构筑稳固的安全防线。
为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水平,日本航空公司、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相继成立航空安全促进中心,致力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安全管理体系,提升行业安全意识。这不仅是航空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全社会的责任担当。
航空安全教育:构筑未来的基石
航空安全教育是保障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构建未来航空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将航空安全教育置于航空专业教育的首要地位,并作为第一课贯穿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应涵盖基础理论、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及事故案例分析,并结合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从源头为国家航空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此举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更是将举一反三提升到前瞻性预防的高度,从根本上提升国民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
中国的航空安全愿景与结语
国产大飞机将展翅出海,万亿低空经济方兴未艾,构建中国特色的航空安全体系势在必行。而航空安全体系的成功构建与经验积累,其价值远不止于航空本身。将航空业在长期发展中凝练出的系统性安全管理经验与风险防控智慧,有效地推广到其他高风险行业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治理领域,其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年航空史,是一部在血与泪中不断完善的安全史诗。回望过去,我们心怀敬畏;展望未来,我们满怀希望。航空安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每一条捷径下面都布满了死亡陷阱。我认为,航空安全应始终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敬畏规则,杜绝侥幸;二、系统安全,持续改进;三、独立调查,信息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