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会呼吸的西方史:打破静态叙事,直面流动的文明
从9·11的硝烟到黑死病的溯源,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到硅谷的技术革命本书拒绝将西方简化为胜利者的清单,而是以全球史视野追踪文明基因的突变。第三版新增30%内容,揭示西方如何在与东方的碰撞中重塑自身。
2.教科书中的立体拼图:让战争、艺术、文明同屏共振
独创编年 主题双轨叙事:无须割裂背诵文艺复兴艺术与宗教改革政治,而是看到美第奇家族的赞助如何催化科学革命,黑死病如何倒逼中世纪经济转型。260幅严选插图160张动态地图,让历史在视觉中活过来。
3.教师手中的瑞士军刀:灵活适配教学场景
每章以一则生动逸闻趣事起首,开篇焦点问题直击核心,回顾问题设在紧要处,正文中加粗的关键词在书末术语表中可以找到定义,章节末尾本章回顾问题激发思辨。每章末尾还有精选推荐参考文献清单。每章以新的时间表结尾,让读者可以对某个给定时期重要事件的顺序、重合状况一目了然。
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史诗》( Epic of Crearion)解释了创世诸神之间的战争。女神提亚玛特(Tiamat)对自己的丈夫遭受毁灭深怀愤怒,威胁要消灭其他诸神。她的敌人起誓:如若男神马尔杜克(Marduk)保护他们,他们便奉其为王。马尔杜克有四只眼,四只耳;嘴唇一动,烈火便喷发而出"。他摧毁了提亚玛特和她的蛇怪大军。而后,他以提亚玛特的最凶猛怪兽的血创造了人类,做诸神的仆役。
这个神话解释了可溯至前文明时代的一个信念:有一个比尘世强大的神界。在那个时代,人类作为狩猎-采集者生活着,他们寻找食物而非以务农为生。约1万一1.2万年前,一个全球变暖的时代开始了,它导致了农业的产生,最终使得文明在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时在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区域,今伊拉克)城市兴起,而宗教信仰仍保有强大的力量。按照历史学家的定义,文明是一种建基于农业和贸易增长的生活,它包含:城市(内有满足政治、宗教之需的大型建筑);生产金属、纺织品、陶器和其他制造品的技术;有关书写的知识。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兴起于不同的地方,尽管如此,宗教一直构成了它的内核。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统治者相信,诸神让他们承担起维持尘世秩序、荣耀诸神的职责。埃及文明兴起于约公元前3100一前3000年,其展示宗教热忱的方式是建造为数众多的神庙和金字塔。在约公元前2500年时,文明亦在印度、中国和美洲发端。到公元前2000年,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东地中海群岛以及希腊也出现了文明的踪影。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东地中海以及希腊的人群通过相互交往创造了西方文明。以来自近东邻居的观念为基础,希腊人最先提出了作为一个区域、其文明自成一体的西方概念。他们以欧洲等同于西方,即日落之地,并认为它不同于东方,即日出之地。欧洲人以贸易、旅行和战争为渠道,与其他人群展开观念、技术、物品的交流互换,以此创建西方文明。西方的形成有赖在不同人群中展开的文化、政治与经济互动。"西方仍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而非一个有着不变的疆界、成员的固定区域。
不同人群互以对方为师,借鉴其他人的知识和信仰为我所用。这个过程产生了或让人得偿所愿或令人出乎意料的各种结果。以冶炼术(在高热条件下从矿中提炼金属)的传播为例,它不仅创造了更好的工具、武器,也加剧了人群中的社会分化。等级秩序(人群中的地位差异)如同神话中描述的诸神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成为人类文明一个存之长久的特征。
林·亨特(Lynn Hunt),获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欧洲现代史欧根·韦伯(Eugen Weber)讲席教授。著有、编有若干著作,包括最近的《发明人权》(Inventing Human Rights, 2007)和《度量时间,制作历史》(Measuring Time, Making History, 2008)。其与他人合写的有关18世纪早期欧洲之宗教宽容的著作在印刷中。
托马斯· R. 马丁(Thomas R. Martin),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圣十字学院古典学杰里迈亚·奥康纳(Jeremiah OConnor)讲席教授。著有《古典希腊的主权与硬币》(Sovereignty and Coinage in Classical Greece, 1985)、《古代希腊》(Ancient Greece, 1996, 2000)。珀修斯:古代希腊互动文献与研究(Perseus: Interactive Sources and Studies on Ancient Greece)网站(网址:www.perseus.tufts.edu)的创始人之一。当前除了对约瑟夫斯(Josephus)《犹太战史》(Jewish War)文本的探索外,他还研究伯里克利身为古代雅典政治领袖的职业生涯。
芭芭拉· H. 罗森宛恩(Barbara H. Rosenwein),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芝加哥罗耀拉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编有若干著作,包括《中世纪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2001, 2004, 2009)和《中世纪早期的情感团体》(Emotional Communitie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2006)。目前从事西方情感通史的研究。
邦尼· G. 史密斯(Bonnie G. Smith),获罗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罗格斯大学理事会历史学教授。著有、编有若干著作,包括《有闲阶级的女士》(Ladies of the Leisure Class, 1981)、《历史学的性别:男性、女性与史学实践》(The Gender of History: Men, Women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1998)以及《牛津百科全书:世界历史上的女性》(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 2007)。目前从事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社会之全球化的研究。
译者简介:
屈伯文,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教于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西方近代军事史研究。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史学(上海)》《都市文化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译有《西方文明的统一》《跟着圣经去考古》等著作。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国史学史》首席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J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编委。著译《世界史与当代中国》《历史是什么》等;《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世界历史(第三版)》撰稿人、分科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读书》等刊物发文多篇。主编《世界历史评论》《新史学》《都市文化研究》等集刊,光启文库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三联经典人文书库等丛书。
第一章 西方文明的兴起 至公元前500年
第二章 希腊黄金时代 约公元前500前400年
第三章 从古典世界到希腊化世界 公元前400前30年
第四章罗马的兴起 公元前753前44年
第五章 罗马帝国 公元前44公元284年
第六章 罗马帝国的巨变 284600年
第七章 伊斯兰教、拜占庭与西方 600750年
第八章 皇帝、哈里发与地方割据势力 7501050年
第九章 中世纪的繁荣时代 10501200年
第十章 中世纪对秩序的寻求 12001340年
第十一章 危机与复兴 13401500年
第十二章 信仰之争 15001648年
第十三章 国家构建与对秩序的寻求 16481690年
第十四章 大西洋体系及其影响 16901740年
第十五章 启蒙运动的应许 17401789年
第十六章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 17891815年
第十七章 工业化与社会动乱 18151850年
第十八章 构建民族国家 约18501880年
第十九章 帝国、现代性与通往战争之路 约18801914年
第二十章 战争、革命与重建 19141929年
第二十一章 灾难时代 19291945年
第二十二章 冷战与欧洲再造 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
第二十三章 后工业社会与冷战秩序的终结 19651989年
第二十四章 新全球主义 1989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