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2002年)、《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2006年)。《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出版后,在学术界受到很高评价,2006年荣获第21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12届中国语言学界专业奖项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这部《中国古代语法学》是作者在《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的基础上增补、删改、修订成的。
这部书融汇作者3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文献做了细致的搜集和研究,对中华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细致的总结,是我国少有的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专著。
本书是一部以我国古代语法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历程,适合语言学研究者。
一、本书是在十多年(19882001)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文章目录附后记前)。
二、中国古代语法学在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部门。这方面的论著我读到的仅有郑奠、麦梅翘编《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和杨树达《中国文法学小史》(见《古汉语论集》,湖南师范学院古汉语研究室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因此可参考、借鉴的资料不多。本书所述古代的语法分析,大致可以说皆为我从所读到的古籍,包括汉文佛典中,发现、挖掘、整理而成的。
三、王力《中国古文法》后附赵元任先生批语说: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王力文集》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看来,说有不易,说无也更难。我说古代有语法分析,这些材料是十多年时间里昼夜读书得来。但是,古籍(包括汉文佛典)浩如沧海,我读到的不过是沧海中的几粟。我只能说我读到的书中有这些材料,可我不能说我没有读到的书中无更宝贵、更有价值的古人语法分析材料。
四、吕叔湘先生曾拿钱串子、散钱比喻理论与事实,说:散钱和钱串子哪个重要呢?当然成串的钱最有用,可是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末,散钱虽然不便携带,捡起一个钱还有一个钱的用处,光有绳子没有钱可是毫无用处。(见《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本书重在列举古人语法分析的事实,也就是摆散钱,至于几个分期以及论述的某些观点,不过是钱串子。笔者不考虑钱串子是否有价值,只是想将这些散钱送给语言学界以及广大读者。
五、劭西(黎锦熙先生字)师1924年出版《新著国语文法》的自序(后来版本称原序)说:当我作归纳的研究工夫时,常守着一个规则:例不十,不立法;及至编辑作教本时,又觉得专门学者底功力和发明,似乎不应该在初学者底面前尽量表襮。因为这只是对于专科底贡献,而无当于一般学者底理解文法和矫正语言,于是又默守着一个编辑的体例: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笔者本书,也本师训。探索问题、立论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则,但行文考虑到篇幅,又据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
六、王力先生在《汉语讲话》(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序中谈到写概论体著作实在费劲,说画鬼魅易,画犬马难(笔者按:原故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笔者写本书,感到难度很大,真是实在费劲;因为我是想画犬马,想能描绘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面貌。但画得像不像,有待学者及广大读者指导、指正。
七、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威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廖序东(徐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仲(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霞村(山西大学教授)、王大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端志(山东大学教授)、张茂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方晓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先生的关注与支持,或给予精神鼓励,或提示资料线索,或审读部分样稿,或提供研究和文章发表条件;就梵文语法问题,还曾当面、书面求教于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先生及其高足高鸿博士,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广和先生,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聂鸿音先生书面指正;商务印书馆支持出版,编审张万起先生给予大力扶植,责任编辑张华杰先生文字加工,金欣欣先生也为本书做了很多工作;季老先生惠题书名,大为增光。在此,一并表示深切和诚挚的感谢。
孙良明
二OOO年八月校正 于山东师范大学宿舍楼菟升室
孙良明,著名语法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汉语语法学方面取得很多成果。作者200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荣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壹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先秦至汉初)
1《墨经》《荀子·正名》《大戴礼记·夏小正》中的语法分析
1.1 《墨经》
1.2 《荀子·正名》
1.3 《大戴礼记·夏小正》
2《公羊传》《穀梁传》解说春秋书法中的语法分析
2.1 语法规范问题
2.2 汉语词序重要及词序规则
2.3 句法结构分析
2.4 语义关系分析
2.5 虚词用法
2.6 修辞分析
2.7 《春秋》句式变化
2.8 语法分析方法
2.9 提出修辞用词:敬辞、孙(逊)辞、敬辞、谦句
3 结语
贰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汉魏晋南北朝)
1 汉代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
1.1 释文说明语法结构,标志语法意识产生
1.2 突破音句表现义句,标志句子观念树立
1.3 调整词序
1.4 分析句读与语词组合关系层次
1.5 划分词的类别
1.6 分析句法结构
1.7 分析语义关系
1.8 分析名词动词指称、陈述表达功能转化
1.9 分析句式句型
1.10 解释虚词用法
2 魏晋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
2.1 继承公羊、穀梁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语法分析
2.2 分析句法结构
2.3 分析语义关系
2.4 分析名词动词指称,陈述表达功能转化
2.5 分析句式句型
2.6 分析词的类别特点
2.7 分析修辞
3 魏吴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
3.1 调整词序
3.2 分析语词组合层次
……
叁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隋唐宋元明)
肆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清代)
伍 总结语
附录一 忆黎锦熙先生谈例不十,不立法依句辨品,离句无品...509
附录二 本书作者著作论文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