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文学名篇《三四郎》从1908年9月至12月连载于《朝日新闻》上,次年5月由春阳堂出版单行本,与《从此以后》《门》一起构成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三四郎》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通俗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批读者,使其成为夏目漱石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小川三四郎高中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从遥远的熊本乡下来到了东京。置身于现代化大潮中,三四郎意识到自己此前的生活完全是没有接触到现实世界,就像那在悬崖上沉睡的山洞一样。开眼后的三四郎跃跃欲试,对新时代表示出了强烈的憧憬,他的憧憬集中体现在他为自己所勾勒的故乡学问爱情三个世界里。但是,三四郎徒劳地奔突在这三个世界的边缘,最终成了一只彷徨不前的迷羊。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写小说时擅长运用浅显易懂且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来刻画人物性格。村上春树自认为是夏目漱石的非主流粉丝,他曾在《青春的滋味》中说《三四郎》正是那种适合在洒满日光的阳台上阅读的小说。夏目漱石成功地塑造了三四郎天真而又不失知识分子气质、充满了自由开放观点的外省青年的形象,同时通过三四郎的受挫表达了他关于如何重建日本主体性这一问题的焦虑,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振聋发聩的启蒙意义。
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是大器晚成的作家,约三十八岁时才开始写小说。在短短十年的小说创作中,他以锋利的文笔,广泛地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文明社会的丑恶,细致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因此被称为国民作家人生之师。鲁迅等中国作家对他的创作风格也多有借鉴。夏目漱石在其文学创作中,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理念和情操,无论是前期的幽默之作还是后期探讨人生意义的庄重之作,特别是他针砭时弊的作品,笔锋之犀利人所共知,这也形成了夏目漱石小说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我是猫》《少爷》《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短篇小说·小品《梦十夜》《永日小品》等,这些作品大体反映出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痛苦而不安的灵魂,也体现出夏目漱石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文明、在虚幻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他把对社会、民族命运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嘉,1993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京都教育大学美术系,多年任职于日系广告公司。译有《袈裟与盛远》《阿富的贞操》(芥川龙之介)、《清贫赋》(林芙美子)、《中途下车》(宫本辉)、《春鸟》(国木田独步)、《暗樱》(樋口一叶)、《梅雨前后》(永井荷风)、《一器一会》、《东京日和》等。译风贴近原著,选词炼句但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