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要面临来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些重大挑战交汇的关节点上,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可能的走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众多思想家的思考,他们试图探寻这场全人类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努力寻找逃离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卡尔波兰尼就是这众多思想家之一,凝聚其深刻洞见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随即被誉为20世纪该领域极具创造性的代表作品,并经受时间考验,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启发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议程。
《大转型》一书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型,揭示了伴随这个过程所发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大转变。波兰尼不仅精当指出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还准确预言了这种市场经济对人、自然、生产组织的严重破坏及其悲剧性的社会后果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对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仍极具启发与参考。
能够为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这本经典著作撰写前言,是一件荣幸的事。这本书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由于欧洲文明的这个转变可以类比于今日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型,所以,波兰尼常让人们感觉到,他是在直接针对当下问题发言。他的观点--以及他的关切--与1999年和2000年在西雅图和布拉格大街上那些反对国际金融组织的动乱者和示威者们提出来的问题是一致的。在R.M.麦基弗(R.M.Maclver)为这本书的1944年首版所写的导言中--那个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还仅仅只是存在于纸上--他以一种与波兰尼相似的预见能力写道:这本书在当下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为未来国际组织的缔造者们揭示了历史教训。如果这些人当时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并认真对待了它所揭示的教训,那么他们所鼓吹的政策就会比实际提出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试图用不多的几行字来概括这样一本复杂而微妙的著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很可能是错误的。尽管从语言和经济学方面看,一本半个世纪以前写就的著作在今天可能会不大好理解,但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他的中心主题包括: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转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如,对穷人造成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这些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波兰尼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广泛流行的渗透经济(trickle-down economics)的教义--即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会从增长中受益--得不到历史事实的支持。他还廓清了各种意识形态与特殊利益之间的相互关联: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是如何成为新工业利益的婢女的,而这些利益又是如何对这种意识形态加以选择利用的--当他们的利益有要求时,他们照样会要求政府干预。
波兰尼是在现代经济学家界定自发调节市场的局限性之前写作《大转型》的。在今天,任何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都不会去支持这样一种看法,即市场本身就是有效率的,而不必去考虑它在公平上产生的后果。无论何时,只要出现信息不完备或者市场失灵--也就是说,本质上总是如此--那么干预就存在,而且从原则上讲,这种干预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大体上,我们已经达到一个更加平衡的立场,已经能够既认识到市场的力量,也认识到它的局限,认识到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必要性,尽管大家对这种角色的边界还在争论。例如,人们对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管制这一点,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但还没有就如何才能最好地做到这一点获得一致意见。
自现代以来,有非常多的证据支持以下历史经验:增长可能会导致贫困的增加。但我们同样知道,增长可以为社会的绝大部分带来巨大的好处,正如在一些更开化的(enlighted)发达工业国家中所发生的那样。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年10月25日出生于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24年移居奥地利,1934年起先后迁居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曾执教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本宁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诸多学术机构,1964年4月23日与世长辞。波兰尼著有《大转型》《达荷美与奴隶贸易》《人的生计》《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合著)等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政治经济学家、经济人类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译者简介:
冯钢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及现当代社会理论。主要著作有《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1992)、《文化轨迹与社会变迁》(1999)、《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1999)、《社区:整合与发展》(2003)、《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2010)。
刘阳(19802024)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前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作品包括《把系统性治理带回来对社区多元参与治理模式的反思与深化》(论文)、《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合译)、《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独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