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学体裁。近年来,散文研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形成多个研究中心,优秀成果成批涌现。河北大学文学院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斯文》,以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为对象,以促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优秀散文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
《斯文》(第十四辑)精心选编了十七篇论文,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魏晋文论、宋代杂记文、宋元墓祭文、启体文、千字文体等,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趋势。
本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与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集中呈现中国古代散文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不同文体研究的发展状况却并不平衡。相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戏曲、小说的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至今仍不尽如人意。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于:中国古代散文最难与世界文学产生对话--其内涵、功能、类型、写法、美感,都有极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却与西方散文(prose),甚至文学(literature)概念参差扞格,难以合榫。因此,中国散文概念长期处于古今分裂、中西隔阂的认识之中,且学术界始终无法对此进行有效的界定与确认。
一方面,概念的莫衷一是深刻影响着散文的研究,使得许多学术研究者往往并不在同一层面进行对话,研究成果缺乏学术积累的意义,而维系散文研究的一些重大命题则乏人问津或各说各话。另一方面,散文在其他文类的研究中虽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歌、小说、戏曲的研究总离不开散文的支援,但许多研究者往往把散文作为研究的资料而非研究的对象,这不但对散文研究是一种漠视,在更深的层次上也限制了其他文类的研究。
事实上,中国古代散文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构成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亟待挖掘的学术宝库。在历史的长河中,从经世济民、思想创造、传递情感,到描写社会、塑造历史、表现社会习俗,散文承担着其他文类无以取代的作用。从文献分类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文献都以散文文体作为其核心的撰述方式,这就形成了一个以经为源头,史、子分头并进,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由此可见,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而且不能仅限于集部之文,还应包容经部、史部、子部乃至释藏、道藏之文。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突破,首先就要在概念上摆脱西方语境中的散文(prose)或文学(literature)的桎梏,重新回归中华文化传统,让散文真正地彰显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本体特性,发扬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化功能,重现元气淋漓的斯文世界。
毋庸置疑,散文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具有深厚而多维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普适的表达方式,以及精雅而绚烂的审美特征。今天,当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它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时候,只有开拓这样的大散文视野,才能有效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在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科交叉平台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协同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创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专刊--《斯文》。我们希望《斯文》能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联络有志之士,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不断地奉献一批又一批丰富而厚实的述作,积极推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阐发其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价值追求和审美精神,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继往圣之绝学,开文化之新面。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郭英德,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学术史、中国古代戏曲领域的研究工作。
张德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学术史、明清诗文研究。
特约专稿
创意造语与欧阳修之杂技文以破体、出位与创造性思维为核心 /张高评
文体研究
中古政治制度影响下启体文演变考 /刘冠芳 张富春
从《文赋》到赋的类型论《文选》论文何以立类 /辛梓
宋元墓祭文中的礼仪实践与家族意识 /陈一娇
文学思想研究
比较视域下《荀子》与《庄子》 天人关系义理之析论 /李玮皓
李充《翰林论》的文学观念与文体学思想 /王萍
衡文与经世:论选家艾南英的制义观 /周丹丹
思想史研究
被忽视的望溪学问:方苞《尚书》学思想 /王思豪
文学史研究
《归先生墓志铭》代笔问题及嘉万之际吴中文坛生态 / 李雯
散文研究文献考述
泷冈一石光千秋作为石刻的《泷冈阡表》 /杨阿敏
千字文体初探 /傅则易
《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司马懿隐士、谋士形象比较 /章早晨
再论《过秦论》的分篇及作年 /刘明
王鏊诗文辑考 /朱夜明
袁枚集外佚文补遗 /覃建钧
学术综述
近二十年韩国学者的桐城派研究述论 /孙梦伟
书评
士风递嬗与唐宋古文变迁研究的学术创新理路评李伟《晚唐五代士风递嬗与古文变迁研究》 /田恩铭
《斯文》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