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2年梁启超撰成《新史学》,倡导史界革命,至今已逾一百二十载。新史学的提出以及唯物史观的传播,拉开了中国百年史学研究的变革帷幕。百余年前的中国,是史学研究变革的关键节点;百余年后的中国,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延续史学研究的良好传统?如何探索史学创新的未来路径?是当前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书辑录了20202024年连续五年的《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通过核心期刊史学论文的关键词计量分析及知识图谱构建,系统追踪、可视化呈现年度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书中又以百余年史学发展为切入点,先后特邀九位断代史与专门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一是追本溯源,回顾史学先贤的开创性贡献;二是聚焦当下,剖析当前史学研究的焦点;三是前瞻未来,共同探讨史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书通过数据洞察与名家论道的双重视角,助力学界把握前沿动向与重点研究领域。
1.本书视角较为新颖,旨在为史学研究者提供一本既简明扼要,又可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史学中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发展脉络,而且聚焦一系列中国史研究的最新研究趋势,邀请学界知名学者进行解读,对史学研究者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1902年,梁启超先生撰成《新史学》,倡导进行一场史界革命,至今已逾120载。史学研究不仅践行了梁启超先生以民统替代君统、以国史取代朝史、以民史替换君史的初衷,而且在研究范式与方法上持续创新,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新史学理念为历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有力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多元化、跨学科融合以及数字化进程。本书《大道惟史:百年史学与中国史研究趋向》正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节点,通过对过去百年史学研究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反思,力求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未来可能的演进趋势。本书凝聚了众多历史学者的睿智思考与独到见解,既是对百年来史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史学研究方向的一次前瞻性探索。
近百年来,史学研究历经深刻变迁,逐渐迈向多元并蓄的发展道路,展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更是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本书汇总了近五年的期刊论文,通过文件数字化导入、精准的信息单元(如关键词)抽取、构建共现矩阵、运用相似度算法对关系进行规范处理,以及深入的统计分析,最终实现了热点词汇的可视化展示,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历史研究前沿的动态图谱。中国史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2020年,明清和民国时期是研究的热点时段,梁启超是当年研究热度最高的历史人物,抗日战争为年度最热研究专题,唯物史观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成为首要研究专题,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卓著,乾隆成为年度研究最热历史人物,唯物史观和口述史成为史学理论研究焦点,边疆成为区域研究的热词,而《史记》则是历史文献研究的最热词汇。2022年,清代宋代明代及民国时期研究始终是史学研究的重点时段,吐蕃和江南成为区域研究的热词,国家治理边疆治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成为重点研究视角,数字人文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开始兴起。2023年,清代宋代明代仍是热点研究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等成为新的研究视角,新疆吐蕃等地成为区域研究热点,墓志则成为出土文献研究的热点词汇。2024年,明清时期的研究成果仍占据主导地位,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仍是专题研究的重点,在史学理论层面,唯物史观与历史书写是研究的焦点,梁启超顾颉刚蒋介石苏轼成为年度人物研究重点,该年出现一个新的研究路径--(新)中国学。这些研究热词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对当前历史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把握,也揭示了历史学在不断发展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分析这些热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闵祥鹏,山东诸城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史与文化史研究,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二十余项,出版论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中国史热词分析
2020 年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闵祥鹏
2021 年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吴苏洪 刘丹睿
2022 年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成雅昕
2023 年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成雅昕
2024 年中国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成雅昕
专家访谈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拜根兴教授访谈
追寻接近真实与守正求变的民国史研究陈红民教授访谈
坚守传承与倡导贯通的大宋史研究李华瑞教授谈宋史
穿越史海与地脉的百年史地侯甬坚教授访谈
从碎片到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多维视角与发展前景常建华教授访谈
从田野走来的明清经济史研究者陈支平教授访谈
择一事,终一生杨富学教授访谈 183
从沉睡石窟到学术绿洲的敦煌学郑炳林教授访谈
过渡与转型:魏晋南北朝社会形态的政治史解读陈长琦教授访谈
书 评
道义抑或权力《中国古代灾荒赈贷制度研究》评介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