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观念史的角度入手,对儒学进行反思和研究,侧重于对儒学体系中的结晶体单元观念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之网,找出深邃的思想之结,辨清儒学思想的本质,进而可以更加客观地从整体上认识与评价儒学体系、流派的思想所达到的哲学高度。观念儒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治学方法与路径,其实更加深刻的还在于:观念儒学是一种理论学说。观念儒学既需要史学长时段、大尺度的梳理与考辨,也需要跨越特殊语境纯粹的哲学沉思与论说。观念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史,在历代不断的阐释中观念也在持续地涅槃重生。
曾振宇,196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2000年获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儒学研究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思想史、宋明理学、观念史。
第一章 仁
第一节 孔子:仁者安仁
第二节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
第三节 程伊川:仁善何以可能
第四节 朱子: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第二章 义
第一节 义观念探源:宜祭与威仪
第二节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
第三节 孟子:心性与大丈夫人格
第四节 董仲舒:以义正我
第五节 程朱理学:义者,天理之所宜
第六节 致良知与合义利
第三章 礼
第一节 礼的总说
第二节 孔子:为国以礼
第三节 孟子:有礼者敬人
第四节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第五节 《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
第六节 二程、朱熹论礼
第四章 智
第一节 智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论语》的智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三节 四端四德与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节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适权明智思想发微
第五节 智藏仁义礼:朱熹的智藏观
第五章 信
第一节 信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信观念的发展与成熟
第三节 程朱理学对信观念的创造性发展
第六章 诚
第一节 诚的内涵
第二节 孔子忠信思想对儒家诚观念建构的启示
第三节 诚通天人:思孟学派对诚观念的哲学创构以《中庸》《孟子》为中心的讨论
第四节 诚者,圣人之本:周敦颐诚观念的典范意义
第五节 真实无妄:程朱理学之诚观念
第七章 忠
第一节 忠观念的源头
第二节 忠君之事到忠惟事君的演化
第三节 忠为忠君的形成轨迹
第四节 忠渐成主流政治思想的大汉
第五节 忠思想迤逦演化的进路
第八章 孝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家经典中的孝思想
第二节 以理论孝朱熹孝论研究
第三节 孝是良知的发用流行王阳明孝论研究
第九章 友
第一节 友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友的内涵及其发展
第三节 以友辅仁:《论语》的友观念
第四节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友朋观互证
第五节 程颢、程颐的友观念
第十章 和
第一节 和观念的源起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和思想
第三节 宋明理学的天命心性中和观
第十一章 乐
第一节 乐的缘起与演变
第二节 孔孟儒家的德性之乐
第三节 宋明理学家的自得之乐
第四节 近代新学家的心魂之乐
第五节 老庄道家的自然之乐及玄学家寻求心灵乐土
第十二章 耻
第一节 儒家耻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哲理构成
第二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第三节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节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第五节 朱熹心统性情义理间架下的羞恶之心
第六节 陆九渊论知所贵与知所耻
第十三章 恕
第一节 三省其身,成人之美:曾子的忠恕思想
第二节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二程对恕思想的新开拓
第三节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子对恕思想的体系化论述
第四节 知识与伦理:二十世纪前半期恕思想新解
第十四章 心
第一节 陆贾调心以向道
第二节 贾谊求道以心
第三节 董仲舒对心的深察
第四节 扬雄潜心于圣
第五节 王充论心
第十五章 性
第一节 性的起源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第三节 汉代儒家的人性论
第四节 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
第十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一节 格物致知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格物致知古义与新义的开启
第三节 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学建构
第四节 阳明心学格物致知以合内外的追求
第五节 格物工夫的批判反思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