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汇的传奇之地,始终激发着西方旅行者的书写热情。从马可·波罗的经典游记到近代探险家的异域记录,丝路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西方世界想象中国的重要符号。进入21世纪,丝路风貌焕然一新,而德语游记的书写既延续传统,又呈现独特视角。
本书聚焦新世纪德语游记对中国丝路地区的书写,从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到作为风景的人三重维度,解析其叙事模式、语言风格及隐喻策略,揭示风景意象背后的文化象征与情感投射。书中探讨了丝路作为东方神话的生成与延续,剖析了旅行者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怀旧情绪,并呈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何打破刻板叙事,构建更立体的中国图景。
1.以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视野精心打磨而成,系统研究现代德语丝路游记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缕析趋于审美化和寓意性的自然风景意象,探讨潜匿其间的东方桃源想象。
3.关注作为风景的人,包括打破藩篱的中国人物形象,呈现鲜活的话语场域。
高鸽,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现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从事中德比较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发表论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与接受》《德国汉学视野下老舍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沈从文在德国的译介史述与接受研究》《王蒙在德国的译介历程与接受研究》等。
绪 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德语游记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略
一、德语游记中国叙事研究
二、西方游记丝路书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游记风景的叙事机制
第一节 风景概念演进及范畴
第二节 风景美学及其政治秩序
第三节 游记体裁的文化帝国主义暗喻
第四节 风景赋值:作为地方神话的丝绸之路
第二章 丝路自然风景:权力意识的审美表征
第一节 荒野:如画叙事与视觉占有
第二节 沙漠:仪式化的帝国英雄主义场景
第三节 天山:空白空间与灵性体验
第四节 小 结
第三章 丝路人文风景:意识形态的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迟来的旅行者与白种人的哀叹
一、高楼与广厦:通属城市的审美批判
二、矿井与烟囱:灰色意象的双重隐喻
第二节 东方想象与集体身份认同
一、遗迹与废墟:回忆空间的诗性重构
二、巴扎与陋巷:异域情调的话语实践
第三节 小 结
第四章 作为风景的人:认知暴力下的他者表述
第一节 被凝视的中国人:
规训与对峙并生的多元话语场域
一、旅行者与旅游者:自我和他者主观划界
二、崇洋者与爱国者: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三、无礼者与无知者:刻板化的东方他者形象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怀旧的乌托邦
一、作为高贵的野蛮人的异时主义他者
二、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两极想象模式
第三节 中国女性:情欲化的风景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