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与黑格尔》首版于1955年,收录了让·伊波利特的9篇相关文章,主题涵盖了从黑格尔早期哲学到马克思《资本论》的广泛内容,深入剖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实存观、历史观与真理观等核心命题。作者立足于20世纪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视野,对黑格尔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富有创见的重新阐释,并由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深层关联。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精髓,还能为读者审视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以及黑格尔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角度。
本书有助于人们关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延续性,以及异化思想对两位学者的重要影响。
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黑格尔著作的重要翻译者和阐释者,也是存在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翻译和解读,对法国哲学界接受和发展黑格尔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尧均,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哲学、现象学和政治思想史。著有《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译有《亚历山大·科耶夫:哲学、国家与历史的终结》、《行为的结构》、《辩证法的历险》(合译)、《知觉现象学》(合译)等。
第一部分 在黑格尔那里的生命与实存
黑格尔耶拿哲学中的生命及生命意识的觉醒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存
第二部分 黑格尔的历史观
法国大革命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意义
异化与对象化:谈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一书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及马克思对它的批评
论《资本论》的结构及马克思作品的某些哲学前提
第四部分 问题、真理与实存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人之处境
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