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抉原》是蒙文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近现代经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其前作《经史导言》原题《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分九节论述了其经学见解,即绪论、今学、古学、鲁学、齐学、晋学、王伯、诸子、结语等。在此书的基础上,《经学抉原》又详细论述了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等十个类目中与经学相关的诸多问题,明晰今古文之辨,见解鞭辟入里,不落古人窠臼,言辞精微深邃,极具学术价值。
《经学抉原》是一代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经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收录了《经史导言》、《经学抉原》等蒙氏各个时期有关经学的论述。
自井研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而二学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乃大显白。谓二学之殊,为孔子初年、晚年立说之不同者,此廖师说之最早者也。以为先秦师法与刘歆伪作之异者,廖师说之又一变也。以《大戴》《管子》之故,而断为孔子小统与大统之异者,廖师说之三变也。仪征刘先生著论,以为东西二周,疆理则殊,雒邑、镐京,礼文复判,此刘师释今、古学之微意,而未大畅其说者也。四说虽立意不同,而判今、古为不可相通之二学则一也。文通于壬子、癸丑间,学经于国学院,时廖、刘两师及名山吴师并在讲席,或崇今,或尊古,或会而通之,持各有故,言各成理。朝夕所闻,无非矛盾,惊骇无已,几历岁年,口诵心维而莫敢发一问。虽无日不疑,而疑终莫解。然依礼数以判家法,此两师之所同;吴师亦日五经皆以礼为断,是固师门之绪论谨守而勿敢失者也。廖师日: 齐、鲁为今学,燕、赵为古学。鲁为今学正宗,齐学则消息于今古之间。壁中书鲁学也,鲁学今文也。刘师则日: 壁中书鲁学也,鲁学古文也,而齐学为今文。两先生言齐、鲁学虽不同,其舍今、古而进谈齐、鲁又一也。廖师又日:今学统乎王,古学帅乎霸。此皆足导余以先路而启其造说之端。壬戌秋初适渝,身陷匪窟,稽滞峡中,凡所闻见,心惊魄悸,寝不寐食不饱者殆月有余。忧患之际,思若纯一。绎寻旧义,时有所开。推本礼数,佐以史文,乃确信今文为齐、鲁之学,而古文乃梁、赵之学也。古文固与今文不同,齐学亦与鲁学差异。鲁学为孔、孟之正宗,而齐、晋则已离失道本。齐学尚与邹、鲁为近,而三晋史说动与经违,然后知梁、赵古文,固非孔学,邹、鲁所述,斯为嫡传。及脱险抵渝,走笔追述所得,尽三日之力乃已。爰益以旧稿,著论九章,以赞师门之旨。稿既脱,乃南走吴越,博求幽异,期观同光以来经学之流变。而戎马生郊,故老潜遁,群凶塞路,讲贯奚由。遂从宜黄欧阳大师问成唯识义以归。丁卯春初,山居多暇,乃作《古史甄微》。戊辰夏末,又草《天问本事》。则又知晚周之学有北方三晋之学焉,有南方吴楚之学焉,有东方齐鲁之学焉。乃损补旧稿以为十篇,旧作《议蜀学》一篇并附于末。于是文通适来讲斯院,滥竽经席。
蒙文通(1894--1968),字尔达。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20世纪20年代起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他早年受业于清末经学大师廖平与刘师培,从研究传统经学开始了其学术生涯,后来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学与古代学术思想,故博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等。
经学抉原
序
旧史第一
焚书第二
传记第三
今学第四
古学第五
南学北学第六
内学第七
鲁学齐学第八
晋学楚学第九
文字第十
附篇
经学导言
孔氏古文说
议蜀学
廖季平先生传
井研廖师与汉代今古文学
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
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
与陈斟玄先生论学书
与胡朴安论三体石经书
与章行严论疏经纂史书
蒙文通先生学行简谱
《经学抉原》与蒙文通的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