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观星者仰望银河的浪漫想象,到现代望远镜捕捉到的遥远星系团;从银河系神话传说的文化密码,到暗物质、暗能量等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的谜团……宇宙的本质,是否永远超出人类的理解?
宇宙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对象,在这本短小精悍的著作中,奥·格拉尔以生动的笔触讲述星系的观测历史、主要天文学家、星系的类型与演化、宇宙结构的起源等,呈现星系研究的整体景图,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千万年来的羁绊,展现了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未来研究方向。
翻译奥·格拉尔的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乐趣。
当出版社编辑发来英文版书稿,问我是否愿意翻译时,我第一时间上网去搜索相关的中文图书。一方面,我想评估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倘若已有众多同类书籍,且切入角度类似,那么翻译价值就有限;另一方面,我也需要一些教材以外的参考资料。出乎意料的是,市面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图书。仔细一想,这或许是因为星系研究还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空间望远镜与超级计算建模仿真的迭代革新,宇宙的神秘面纱正被一层层揭开,而深耕星系研究十余年的作者奥·格拉尔,自然想要分享给读者其中的一些知识。
才翻译到第十页,作者的谦逊与客观便让我暗暗赞叹。作为深谙科学本质的科研工作者,奥·格拉尔早已习惯与不确定性共舞。他坦言对星系与宇宙的探索还没结束,因
此我在整本书中都尽量区分事实和理论……也许20年或200年后,某些这里总结的事实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被误解的。我们还在努力了解星系与宇宙。这不禁让我想起费曼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中所说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与怀疑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经验很重要。我相信它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并且能够应用于科学以外的领域。当作者回顾人类对仙女座的认知历程从千年前的模糊观测,到掌握距离测量技术后,终于确认仙女座星云是银河系之外的星系,而非太阳系内的行星时,他感慨道:科学发展不是线性的……我们努力得出一个自洽的世界观,常认定自己的解释是对的。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错的……抛弃错误假设需要时间与谦逊的心。这般对科学本质的深刻洞见,令人由衷敬佩。
整本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第5章星系与宇宙,为其故事性最强。此前,在阅读各种星系类型的介绍时,我就已经开始好奇:星系怎么这么多类型?它们各是怎样
形成的呢?原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第5章等着我呢。作者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徐徐展开一部史诗。故事里的星系不但有着自然生死的生命周期,还会相互作用、发生合并;质量小的会被大质量的邻居捕获,在这场捕食游戏中,捕食和被捕食者都会经历重塑。至于作为故事背景的暗物质晕、宇宙网等概念,作者在第4章都做了解释,毕竟它们就是在研究星系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即便这些概念读起来有点艰涩,也不会影响阅读的乐趣,因为它们自带精彩的科研故事。
而最让我击节赞叹的,是作者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正义感。一般的科普书中论及宇宙膨胀,往往只关注哈勃的观测数据如何让爱因斯坦感叹自己犯了人生中最大的错
误,大学教科书也常常把所有功劳都记在哈勃头上。作者提到哈勃的名字因此无处不在:哈勃流、哈勃图(尽管最先使用这种方法的是伦德马克)、哈勃常数(尽管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勒迈尔),以及当代最著名的哈勃望远镜。作者犀利地指出,人们忘记了是斯里弗的细致观测发现了红移,忘记了伦德马克和维尔茨。然而应该受责备的不是哈勃本人,错在我们。为了赋予自己短暂而混乱的生命一些意义,我们想象自己是各自传奇中的英雄,并强行将历史塑造成一出出满是英雄和恶棍的小型戏剧。……我们将这些事件套入英雄踏上征途的叙事,而哈勃就是另一个赫拉克勒斯。正因如此,我们将发现归功于个人并神话他们为天才。这或许会让传记引人入胜,让电影屡获殊荣,却将无数科学家排除在这些叙事之外,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杰出见解被低估。……真相是: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生活中也谈不上有什么英雄气。真正具有英雄气的是科学努力本身,是我们这种生命短暂、脾气暴躁的灵长类物种不断努力,超越纯粹本能,通过思考和理性力求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过程。
我很高兴,这本书的中文版要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的丰盈是多维度的:条理清晰的星系科普、与时俱进的科研成果,以及闪烁其中的科学精神。
希望翻开这本书的你,也会喜欢。
奥·格拉尔(OR GRAUR),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宇宙学和引力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副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译者简介:
周晓青,慕尼黑工业大学硕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光电子物理博士,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现在西湖大学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