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教即帮助人、教育人,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独创的政法话语与法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两个结合:一是与中国传统治理文化相融合,二是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社会治安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枫桥经验形成初期,帮教机制即被引入并取得良好效果。本书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前的帮教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径与典型案例,重点呈现青少年帮教在教育、关爱与维权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客观反映枫桥经验60年来在社会治理、特别是青少年帮教领域的有效实践,为当下推动青少年社会治理的专业化、制度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书聚焦枫桥经验在青少年帮教领域的延展与实践,系统梳理历史脉络,辑录珍贵史料,展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路径,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与关护提供专业参考。
★系统聚焦青少年帮教领域的枫桥经验研究成果,史料翔实,涵盖改革开放前后多个阶段,体现帮教工作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实践。
★关注典型案例,兼顾理论与实务,对当前社会治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立足60年枫桥经验积淀,回应新时代青少年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发展需求。
2017年初,我正处在学术研究的岔路口。这时汪世荣老师给我提供了一间工作室,并邀我参加他主持的西北政法大学与诸暨市委政法委、诸暨市司法局的两个课题。我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参与,对枫桥经验的认识从自发到自觉,六年时光荏苒。青少年法属于领域法学。领域法是中国法学界长期忽视的方面。虽然政法机关、群团、教育、民政等实务单位、部门的同志比较关注且有大量的实践,但在中国法学界专门研究青少年法的学者比较少。青少年法在法学界不仅学科层次低,学科归属也不明确。我读本科时受王宝来老师引导,对此有所涉猎,虽然25年来相继出版、发表过两本相关专著和二十多篇论文,但是和我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较,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实在乏善可陈。我想汪老师命我负责这本书,可能是了解到我有一些青少年法学的研究基础,是对我进行督促和抱有厚望,扶上马还送一程,可谓用心良苦。刚接到本书任务时我颇有压力,因为在我过去看到的文献中,涉及枫桥经验和青少年帮教之间关系的内容并不多。好在我对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颇有兴趣。所以,矿越挖越多,两年来搜集整理阅读,等终于完成本书时,篇幅超出过去预想的两倍多,同时也形成了对枫桥经验新的认识,因此我花费较大精力撰写了本书导论,以飨读者。
我还要对以下单位、师友、学生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杨光照同志接受了我的采访,并提供了他的笔记本、帮教档案等材料供我拍照、选择,令本书有不少鲜活的内容。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浙江大学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的同行新建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数据库(hups://fqjysjk.zhuji.gov.cn:8080/)提供了查阅原始文献的便利。母校浙大光华法学院的胡铭院长费心联系出版事宜,并组织召开多次工作推进会、统稿会。西北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焦文静、齐飞、丁磊,硕士研究生董泊江、翟书阅、胡绍宇、吴嘉敏、李硕、刘岳楚、张丽、杨依璇、刘畅、甄二丽,本科生程潇涵等同学,被我动员起来,参与史料的扫描、誊录、校对等事务性工作。
因为学养欠缺,本书疏漏一些重要文献在所难免,烦请读者不吝指教,联系电邮:chuchenge@ 163.com。
褚宸舸
2023年7月31日
于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