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六个重要政治事件的文学重构问题,文史结合,论证充分详实。本书第一章是理论阐释,第二章到第八章以时间为经,文学作品为纬,层层递进,逻辑框架完整,观点表述清晰,原创性明显,值得同领域研究者借鉴。
了解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理解美国外交战略的社会动因。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记忆研究(memory studies)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从原有的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和文化领域。德国学者随后提出的文化记忆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进人21世纪后,文化记忆研究也受到了不少国内学者的积极关注。黄晓晨(2006)、王宵冰(2007)、唐少杰(2007)、康澄(2008)、燕海鸣(2009)、陶东风(2010)、王建(2012)、赵静蓉(2013)、李昕(2019)、王晓宇(2020)、余红兵(2020)、于雷(2021)等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探讨了集体/文化记忆的内涵、研究领域、发展演变、文化记忆与文字、文化记忆与象征、文化记忆与符号叙事、文化记忆与人类记忆共同体等重要问题。周海燕的《记忆的政治》(2013)、李洪涛和黄顺铭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2017)、朱红和许蔚编选的《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2018)这三部与记忆相关的专著分别对大生产运动、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古代城市与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学术集刊《文化研究》在其第11辑(2011年)中辟设文化记忆:西方与中国的专栏,发表了多篇讨论文化记忆的研究论文。
陈俊松,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当代美国文学、文化记忆理论、叙事学、比较文学等。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等两部,在A&HCI、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
绪论
第一章 文化记忆理论与政治书写
第二章 麦卡锡主义红色恐慌的记忆重构
第三章 肯尼迪遇刺的对抗性记忆
第四章 民权运动的文学见证
第五章 越南战争个人和集体的创伤记忆
第六章 核竞赛与冷战妄想症的记忆重构
第七章 9·11事件的文学纪念
第八章 伊拉克战争与记忆的选择
结语 作为记忆的文学
附录
引用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