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是理解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文明的重要维度,也是基于历史传统开启现代生活的重要凭借。本书是综合利用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调查开展的大理鸡足山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全书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大理地区山川崇拜的重心经历了从苍山到鸡足山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大理地区从唐宋时期的地方政权纳入到元以后大一统王朝国家的过程。鸡足山被建构为隐藏的妙香国,重新形塑了山川与府州的关系,还构造了儒释相翼并行的本地教化双向路径。其次,鸡足山崛起是多族群共塑圣山的结果,在大理地方社会共享的山川崇拜及祭祀传统的环境中,鸡足山汇集多重宇宙观于一身,是多重宇宙观互动、竞争、合作与共生的场域。最后,与鸡足山有关的隐逸与修行传统,以及年龄组织,形塑了本地个人及社会群体的生活样式,成为大理地区社会生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要素,并扩展为西南地区各地群众的重要精神符号。本书描绘了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及其联结的途径,生动展现了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这正是共见之处意涵所在。
鸡足山在富有众多壮丽和秀美山川的西南地区,并不以自然景色见长。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也默默无闻。直到明清之际,鸡足山一跃成为迦叶道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共尊之。此外,在本地政治精英的书写中,鸡足山还和大理地方的政治历史记忆、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相结合,从而与汉、白、藏、傣各族人民发生紧密关联,并且成为构建大理当地社会生活不可缺失的要素。
如何理解一座自然山川汇聚了如此多元符合的文化?《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就尝试利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拨开鸡足山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文化面纱。本书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细致的田野考察,向读者细致描绘了鸡足山自身的丰富性,同时也阐明了历史和空间两个维度内各自多重世界如何聚焦并呈现于鸡足山。本书是历史人类学和西南地区研究的佳作。
日新文库意在成为规模地出版有见地的新成果、新作品,为学界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更希望通过这套书领风气之先,提供新的学术出版方向。丛书主要收入45岁及以下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高水平学术专著,推出一批关注重要学术问题,反映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领域、跨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丛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兼及中外,笼括古今。
舒瑜,1981年生,云南文山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在西南民族地区从事田野调查。著有《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导论
第一章 文明交汇处的佛教名山
第二章 隐藏的妙香国:从苍山到鸡足山
第三章 多重世界中的鸡足山
第四章 鸡足山与生活世界
第五章 多重世界的联结
第六章 山林佛教与现代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意见一
专家推荐意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