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实被赋予了这样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我们自己。 威拉德·范·奥曼·奎因(19082000)以对苏格兰诗人彭斯的两行著名诗句的改写,开启了他对自己生命中的时光的讲述。从20世纪初他在俄亥俄的阿克伦出生开始,奎因带我们穿越了超过3/4世纪的时间和10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他对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密切观察。他以一种既饱含深情又朴实无华的笔调,对他那漫长的、五光十色的、富有成就的一生,做了栩栩如生的叙述,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酷爱探索未知事物的人,一个善于从生活和探索中找到乐趣的人。这本书主要是面向非哲学专业的读者的,但奎因仍然用了1/5的篇幅来谈他的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轻松略过)。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亲密地一窥他那些既具开创性又有争议的哲学、逻辑和语言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可以听到他对同时代著名哲学家的温暖而幽默的评论。另外,他在书中也会发表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感悟,但用的是一种平易近人而又略带诙谐的风格。总的来说,《我生命中的时光》不只是一部学术自传,更是一个哲学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领悟:开放的心胸、严谨的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永恒热情。
W.V.奎因(1908--2000),著名分析哲学家,出生于俄亥俄州的阿克伦,早年在奥柏林学院求学,攻读数学和哲学,获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哲学系,认真研读罗素和怀特海合著
的《数学原理》一书。他毕业后短暂游学欧洲,结识了卡尔纳普并终身受其影响,此后在哈佛大学担任数理逻辑和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奎因哲学的要旨在于彻底贯彻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纲领,强调一切知识的最终证据都在于我们当下的观察和实验,不承认先验知识(即无需得到观察和实验结果支持的知识)的合法性。他重视逻辑分析对于哲学的重要性,指出逻辑分析对于澄清哲学问题并将它们引向更精确、更深入的研究是绝对必要的。奎因兴趣爱好广泛,一生酷爱旅游,他到过美国的所有的州,并访问过世界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翟玉章,1965年生。1992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求学时起,就一直从事奎因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并曾与奎因有过多次通信交流(19931996,奎因信札中包含二人通信)。199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奎因的科学观》,毕业后曾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和驻外使馆工作,期间未能忘怀奎因哲学,仍坚持看书、写作和翻译。2006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分析哲学(特别是弗雷格、罗素和和奎因的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出版《奎因学述》、《罗素》、《现代逻辑基本概念和技术》等著作。除了本书外,还翻译出版了奎因和其学生厄利安合著的《信念网》一书。
段玲玲,生于1986 年,师从翟玉章,获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潘丹丹,生于1982年,师从翟玉章,获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晓庄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