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民间叙事和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种典型的形象:住在山林里的老妇人。在东欧,她们被称为芭芭雅嘎;在东亚的日本,她们则被称为山姥。她们可能充满智慧,慷慨慈善;也可能狡猾阴暗,离群索居。此外,她们表现出的不顺从性,与约束女性的性别规范和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大相径庭。这种形象由来已久,出没在每个时代的民间叙事和文学艺术作品中。这样的形象究竟从何而来?她被寄托了怎样的想象和期待?她是否内含人们对衰老和失智的恐惧?在文化的演变和创新中,她的形象又得到了怎样的应用和丰富?
作者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深入解读了不同时代流行文化中的多类型作品,如文学、电影、戏剧和动漫,揭开了这一形象投射出的逻辑与心理、期望与情感,及其对文化持续产生的影响;在传统的能剧中,在电影《蜘蛛巢城》和《楢山节考》中,在动漫《千与千寻》中,在伊藤比吕美和濑户内寂听的文学创作中,她们被如何描述,如何表达,如何迸发出全然不同的生命能量。而随着女性创作者参与叙事,被掩盖的女性经验得以被重新审视。
引言 隐入山林的叙事:深山里的老妇人
在各地文化中,对于无法解释的,特别是神秘且令人生畏的现象,人们总会借助超自然生物来为其存在赋予合理的解释,日本文化和社会也不例外。迈克尔·迪伦·福斯特(Michael Dylan Foster)在《妖怪:日本民俗中的神秘生物》(The Book of Yōkai)中写到在日本文化中,妖怪(怪异而神秘的生物)的存在通常是为了解释用常理难以解释的现象(Foster 2015, 5),而山姥(读作 yamauba,也有读作 yamanba 或yamamba)便属其一,其形象常为山中的女巫或山中的老太婆。在当代日本人的脑海中,山姥以深居山中、啖食人类的丑陋老妇人形象出现。格林兄弟笔下的《汉塞尔与格蕾特》(Hansel and Gretel),以及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芭芭雅嘎(Baba Yaga)便可被视为西方和欧亚文化中的山姥。人们常将山姥描绘为身材魁梧,披肩散发,火眼金睛,一张长嘴裂至耳根(Komatsu 2000, 428)。莫妮卡·贝特(Monica Bethe)和凯伦·布拉泽尔(Karen Brazell)在书中表示,山姥的形象有好有坏,既似一位神明、一位母亲,亦似一个恶魔、一个骗子,既有充满智慧、乐于助人的一面,又有饱经风霜、居心险恶的一面(Bethe and Brazell 1978, 8)。无论在哪种描述中,山姥都是一位身居山中的神秘妇人。
山姥所体现出来的不顺从性,与约束女性的性别规范和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期望截然相反,因而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女性文学学者的关注(Kobayashi Fukuko 2016, 2)。由此可见,山姥不仅代表神秘的山中女性,还体现出旧社会日本女性与当代日本女性间的矛盾差别,以及日本文化中对同一原型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广而言之,出现于《大和物语》中第156 段的老妇人,以及《今昔物语集》中《信浓国弃姨山的来历》和《猎人之母变成妖鬼起意啖子》里的老妇人都可被视为山姥,这些意象不仅是当代婆媳之间关系的写照,还反映出社会中的老龄问题和老年痴呆问题。
本研究将山姥置于妖怪和原型的概念中,通过考察山姥的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传说、现代小说、漫画、动画等叙事,对山姥体现出的特征作出解释。我相信对山姥的特征(包括众所周知的和鲜有人知的)进行考察,能让我们对山姥有全面的认识。而研究这些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在不同文字作品中的方式和原因,将有助于阐明原型的转变和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也涉及传说与意象的形成、传播和转变。
何为山姥?
《日本妖怪变化史》的作者,历史学家江马务(Ema Tsutomu, 18841979)认为,在室町时代(13361573)之前,传说中的妖怪大多数变化为男性的形象出现在人类面前;而在应仁之乱(14671477)后,特别是在近代早期,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人类面前的妖怪数量急剧增加,其数量是男性形象妖怪的 2.5 倍(Ema 1923, 131)。江马务还在书中写道,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在近代早期创作的传说中,鬼魂和鬼怪因怀有爱恋和怨念而在现世游荡徘徊,而爱恋和怨念被视为女性的特征(女性对男性的依恋更为强烈)。起初以动物、植物或工具形象出现的妖怪后来变为女性形象,很可能也是因为女性更容易哄骗和勾引男性(Ema 1923, 13)。
民俗学学者宫田登(Miyata Noburu, 19362000)也提出了一种观点,解释女性妖怪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这一观点体现出对女性的关怀。他认为在传说中,年轻女性作为信使连接着此世与彼世,在此过程中,她们便有可能化为妖怪。宫田登认为,年轻女性,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少女,之所以能成为信使,是因为其具有灵力(某种精神层面的力量);而这种灵力,正是年轻女性化为妖怪的根本原因。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更能感知精神领域。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Yanagita Kunio, 18751962)将这种力量称为妹力(妹の力)(Miyata 1987, 117, 248249)。如果如他所说,那么在应仁之乱前,是否男性比女性更能感知精神领域?我认为此问题答案的关键在于影响日本女性地位的社会变迁。传说中女性妖怪数量激增的时期,与女性社会地位衰落的时期不期而遇。
近代早期常被描述为日本女性的黑暗时代(Hayashi R. 1982, 325),那个时期女性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Fukuda M. 1995, 257)。甚至在近代早期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就一直在下降。传统上,在十四世纪,女性嫁入男方家(嫁入り婚)这种婚姻方式成为主流,嫁妆的交付和离婚形式(追い出す,将妻子赶出家门)便是佐证。此外,较之过去,妻子愈发被视为丈夫的财产。(Farris 2006, 156)在这一背景下,被社会及文化规范约束和压迫的女性唯有诉诸魔鬼般的可怕形象以宣泄她们的情感;同样地,男性对女性的愧疚感和同情也可能催生出数量众多的女性妖怪。
引言 隐入山林的叙事:深山中的老妇人
何为山姥?(004)
称呼之别(006)
怪事多发的山(008)
作为原型的山姥(016)
山姥的性别(020)
山姥的特点(023)
1 山姥的二元性:食人与助人
山姥与女鬼(030)
山姥的邪恶面:食人与变形(032)
山姥的良善面:助人与施财(039)
鬼之伴侣(041)
山姥的一体两面:食人与助人(042)
能剧《山姥》:研究的起点(045)
能剧《黑冢》/《安达原》:山姥与女鬼的交汇(049)
2 山姥与纺织:分娩与吸血,纺纱与蜘蛛
山姥崇拜(068)
分娩与吸血(087)
纺织与蜘蛛(089)
从畏惧到崇敬(095)
3 读心术和预言术:《山姥和桶匠》、《山姥的微笑》与《蜘蛛巢城》
读心的山姥与觉(099)
读心的传说(103)
《山姥的微笑》(106)
会预言的山姥(114)
《花世姬》中的萨满山姥(115)
《蜘蛛巢城》中的女巫(116)
读心、预言、再创(125)
4山姥,弥三郎婆,夺衣婆:女巫的意象,山姥的飞行术,以及原型的再创作
回顾山姥与女鬼(127)
弥三郎婆的传说(129)
夺衣婆和女巫的意象(131)
原型的转变和再创作(136)
山姥媒人:弥三郎婆的变体(142)
5 衰老,失智症,被遗弃的女性:对山姥的一种解读
山姥的反社会行为及失智(149)
暴食的山姥(152)
山姥和姨舍山(153)
衰老和健康预期寿命(163)
6 山姥杂谈:当代社会的山姥
山姥和市集(169)
涩谷与山姥辣妹(171)
《千与千寻》中的山姥(178)
《百鬼夜行抄》中的山姥(181)
小说中的山姥(184)
伊藤比吕美诗中的山姥(189)
结语(195)
注释(203)
参考文献(233)
致谢(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