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出版社语言与权力序序 《语言与权力二战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一书是刘勇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成果,作为其论文撰写的见证者和指导者,我为他这一成果的即将付梓而感到欣慰。语言是文明的血脉,亦是权力的符码。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多元民族语言编织的复调交响,构成了世界语言版图中瑰丽的马赛克拼图。当我们以权力博弈的棱镜审视这个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演变史,便如同打开了一部解码东南亚现代国家建构的秘钥。 从1957年独立宪章确立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到新世纪多元语言教育体系的曲折生长,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始终在熔炉与拼盘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点。《语言与权力二战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一书突破传统政策史书写的线性叙事框架,将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视作族群政治博弈的动态场域。在这个充满张力的空间中,马来民族的语言主权制度性权力诉求、非马来民族的母语教育保卫战文化身份焦虑语言生态危机,构成了多声部交织的权力交响曲。 本书以语言政治生态学为理论透镜,通过解密历次《教育法案》修订背后的族群角力,剖析《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引发的华文教育抗争,追踪2003年英语教数理政策(PPSMI)的兴废轨迹,揭示出语言政策既是族群权力博弈的产物,也是重构社会关系的政治技术。在国民华文小学的生存空间中,在国民大学招生政策的字里行间,在官方文件的多语转换机制里,处处可见语言如何成为族群资本再生产的战略工具。 通过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比较,本书构建了语言权力双重模型:宪法赋权的制度性权力、文化传承的象征性权力,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构成了马来西亚语言政治的基本图式。这种分析框架不仅为理解东南亚多语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更揭示了后殖民国家在建构国族认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悖论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锻造国家共同体。当我们的视线穿透语言政策的文本表层,看到的不仅是词汇与语法的博弈,更是各族群对历史记忆的争夺、对未来话语权的竞逐。从独立广场的默迪卡呼声,到茨厂街的粤语叫卖;从马来短剑纹饰的国徽,到华人庙宇飞檐的剪影,语言政策的每个转折都折射着这个国家在多元共生道路上的艰难求索。这部研究既是对过往的病理学解剖,更是为东南亚多元社会提供的诊断学手册。值此付梓之际,惟愿此书能够成为理解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一面棱镜,为多语国家治理提供启示。当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刷民族国家的边界,马来西亚的语言政治实验或许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真正的国家认同不应建立在某种语言的霸权之上,而应孕育于不同语言文明对话产生的第三空间。这既是东南亚给世界的礼物,也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智慧。最后,衷心祝愿刘勇博士继续保持专注于科研的恒心和毅力,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在学术探究的艰难之路上能始终满怀热忱、斗志昂扬,乘风破浪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是为序。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慧
2024年8月于南京目录目录
绪论()第一节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理论基础()
第三节概念阐释()
第一章马来族群权力观的形成()第一节二战前马来族群权力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二战期间及战后马来族群权力意识的发展()
第二章权力妥协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初定
(二战后至1957年)()第一节二战前及二战期间马来亚的语言教育发展()
第二节战后初期语言教育政策的争持()
第三节权力认可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出台()
第四节独立前语言教育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权力争夺与语言教育政策的改变
(1957年至1969年)()第一节独立初期马来亚多元族群状况()
第二节独立初期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
第三节马来西亚成立后语言教育政策的新论战()
第四章权力压制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再变
(1969年至1990年)()第一节新经济政策初期语言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
第二节新经济政策后期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动()
第五章权力让步与语言教育政策的转向
(1990年以后)()第一节国家发展政策时期语言教育政策的再论争()
第二节21世纪初关于英语教育语言政策的问题()
第三节权力博弈与语言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