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自 1985 年成立以来,在珍贵文献抢救工作方面成果斐然,为文献的长期保存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聚焦于缩微胶片质量检测,通过剖析检测流程、原理及操作技巧,结合典型质量案例进行问题解析,管控和指导缩微胶片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缩微胶片质量。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基础和框架,介绍了相关概念、缩微胶片质量检测基础以及检测框架。第二部分聚焦缩微原底片质量检测要求,从质量检测准备到解像力、标板、密度、外观、著录、内容检测,再到补片和其他工作,详细阐述了标准化质量检测流程的 8 个步骤。第三部分为缩微拷贝片质量检测要求。第四部分为缩微胶片质量图谱,列举了缩微胶片生产各环节的案例,通过问题图谱、解析、标准操作回顾等,形象化展示生产难点和易出问题环节,起到宣传警示作用。
本书案例均来源于缩微中心成员馆近 40 年的业务实践,是总结业务经验、提升缩微品质量、培养业务新人的宝贵材料。本书可作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指南,供相关机构参考使用,也期望能规范和指导缩微胶片质检工作。
前 言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来,先后带领25家成员馆、19家资料馆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缩微摄影技术开展珍贵文献抢救工作,为我国文献的长期保存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24年底,已经累计完成19.98余万种,共计8425余万拍各类文献的缩微拍摄。国内公共图书馆的缩微工作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其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缩微中心已实施70余项国家标准和近40项行业规范,对缩微工作的高效高质发展起到规范保障作用。
缩微胶片最重要的使命是文献信息的异质备份和长期保存,因此对缩微胶片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缩微胶片的质量不仅关系到缩微胶片的拷贝复制、读者服务,更重要的是关乎文献的长期保存和传承,因此通过各种策略和方法提高缩微胶片的质量是缩微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书致力于剖析缩微胶片质量检测的流程、原理及操作技巧,并结合典型质量案例进行问题解析,旨在管控和指导缩微胶片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以真实案例警示各类缩微技术人员,最终达到提高缩微胶片质量的目的。本书中涉及的缩微胶片包括缩微原底片(第一代缩微胶片,俗称母片)、拷底片和拷贝片。在介绍缩微胶片质量检测基础后,以缩微原底片的质量检测为重点进行质量检测框架和检测内容的详述。同时,简要介绍拷底拷贝片的质量检测。最后,通过解析缩微胶片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质量问题,探究缩微胶片质量检测的基本原理、标准化质量检测流程和要求,借助生动的问题胶片实例规范缩微胶片生产的各个环节。
为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本书的章节设置和全书结构,提高阅读和使用效率,现将本书各章主要编写人员、内容和特点等作如下介绍。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基础和框架,涵盖第1章至第3章,具体内容和分工如下:
第1章为概述,主要对缩微摄影技术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并对缩微胶片质量检测的意义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详述,由樊向伟和常慧慧执笔编写。
第2章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基础,涵盖缩微胶片质量的影响因素、质量检测设备、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检测注意事项,由张莉和单子睿执笔编写。
第3章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框架,主要涵盖胶片质量检测原则、质量检测项目选择、质量检测流程(四绕八检法)以及缩微胶片质量等级的划分,由房明和田家豪执笔编写。
第二部分为缩微原底片质量检测要求,涵盖第4章至第12章。其中,第5章到第12章与标准化质量检测流程的8个步骤一一对应,具体内容和分工如下:
第4章为质量检测准备,主要内容涵盖设备准备、单据和胶片准备,由史鹏超执笔编写。
第5章为解像力检测,主要内容涵盖解像力的特征、质量因数法、解像力标准要求和检测步骤,由史鹏超执笔编写。
第6章为标板检测,主要内容涵盖标板的类型、顺序及缩率,由马红旭执笔编写。
第7章为密度检测,主要内容涵盖密度要求和检测方法,由黄征执笔编写。
第8章为外观检测,涉及胶片上各类非文献内容的质量因素,包括水渍、药渍、污痕、指纹印痕、划伤、曝光、异物等,由肖波执笔编写。
第9章为著录检测,主要检测摘录信息的准确性。以书刊类文献为主要论述文献,辅以说明其他文献类型(如古籍、报纸、数转模等),摘录信息包括书名、责任者、出版机构、出版地、出版年、版本、附注项、细目等,由程积安、陶欣和安晓奇执笔编写。
第10章为内容检测,主要为再次核对正文信息和著录信息的一致性。这时需要胶片正文(原文献)、整理清单、题名标板、著录标板(系统数据),这4处信息的一致,达到四位一体的效果,并根据点书情况逐页检测胶片内容的清晰度和完整度,避免虚拍、漏拍、重拍等,由宋歌和李嘉仁执笔
编写。
第11章为补片,主要介绍补片原则和接片操作,由王东芹执笔编写。
第12章为其他工作,主要介绍护片条填写、标签打印和粘贴等成品包装工作,以及根据产量表模板统计产量,由王东芹执笔编写。
第三部分为缩微拷贝片质量检测要求,包括第13章。拷贝片的检测项目与原底片相比较少,主要包括解像力、密度和外观等,由宁波和李光耀执笔
编写。
第四部分为缩微胶片质量图谱,涵盖第14章至第18章,主要列举缩微胶片生产过程中(胶片前整理、拍摄、冲洗、补片和包装、拷底拷贝等环节)的各类案例,通过问题图谱、问题解析、标准操作回顾及解释胶片生产的各个难点或易出问题环节,为操作人员作出形象化展示,从而起到宣传警示作用,在助力规范胶片生产操作的同时,提高胶片整体质量。本部分图像由樊向伟负责采集,房明、田家豪协助,第14章至第17章中缩微原底片质量图谱的问题解析由樊向伟负责编写,第18章中缩微拷底拷贝片质量图谱的问题解析由李光耀负责编写。
全书由樊向伟搭建编写框架,提出并构建四绕八检法标准质检流程,以及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
本书案例均来源于近40年来缩微中心各成员馆在业务实践中出现过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经过积累、梳理和总结已成为总结业务经验、提升胶片拍摄质量、培养业务新人极为宝贵一手材料。在此,谨向40年来始终坚持开展文献缩微业务、自觉担负起珍贵文献异质保护责任的图书馆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战斗在缩微业务第一线的缩微工作者致以深深感谢。
本书可作为缩微胶片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指南,书中提供的缩微胶片生产相关案例,也可供各生产环节参考。同时,各类相关机构在检测各类文献胶片质量时,也可参照本书的方法和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文献缩微标准化文件及业务规范的引用,在1.3节详细列出了缩微胶片质检过程中经常参考的标准化文件和业务规范,全文中首次引用时,会以脚注形式列出其标准引用格式,希望各位读者多关注标准规范的原文,有条件的可直接阅读标准规范原件。
本书是缩微中心原底片(母片)质检团队多年质检经验的总结,并由缩微中心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共同编写。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价值,而且体系完整、逻辑清晰,有助于各级从事文献缩微工作的公共图书馆或其他机构系统掌握缩微胶片质检知识。同时,期望本书能够规范和指导这些机构开展缩微胶片质检工作。本书内容繁多,且限于编委会的编写水平,难免有所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樊向伟
2024年11月于国家图书馆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简称缩微中心)成立于1985年,以赓续历史文脉、提升服务效能、凝聚建设力量、推动协同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协调指导各成员单位通过缩微技术抢救文献资源,实现保护与应用并举。
缩微中心立足全国、统筹规划、建章立制、搭建流程,推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有序发展,先后发展25家拍摄馆、19家资料馆。截至2024年底,累计抢救珍贵文献19.98万种8425万拍。缩微中心以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平台,组织、参与制修订多项文献缩微技术领域的标准规范,包括推荐性国家标准68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1项、业务规范40余项,搭建了我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工作体系;缩微中心还承担着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秘书处职能,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缩微技术的交流、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缩微中心积极探索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新技术的融合,为文献保护及利用带来新动能。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模转数及数转模工作路径,实现了纸质和数字文献的长期异质保存和利用。同时,通过彩色缩微和缩微文献数字化图像色彩还原技术,提升缩微文献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