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纪事诗乃以诗为主体,并加以注文记载历史,其或单章叙一人一事,或以组诗叙一地数事。实际上,纪事诗这种体裁,在历代诗文集中并不多见。自清初至今,以纪事诗命名之书约有三十余种,最早者或为雍正间果亲王的《奉使纪事诗》,再乾隆时许承基辑《玉岑楼纪事诗》、嘉庆间汤运泰撰《金源纪事诗》、道光间成书撰《避暑山庄纪事诗》、咸丰间东郭子等撰《杭城辛酉纪事诗》、同治间彭崧毓撰《云南风土纪事诗》、光绪间陈毅撰《东陵纪事诗》、宣统间卢奕春撰《乍浦纪事诗》、民国间黄棣华撰《负暄山馆六十纪事诗钞》、现代李右之撰《六十年来上海地方见闻纪事诗》等,而仅光绪一朝便多达十二种。而近现代最著名者,应推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以袁世凯称帝为题材,收诗约300首。每首诗后附长篇注释,叙述当时事实经过,或摘引时人记述。
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是我过去在工作或写作中经常要参考使用的一部工具书。此书以藏书家事迹为主题,加以吟咏,较之以上各书更为专门。全书收录五代至清末藏书家1100余人,每人各冠以七言绝句一首,再以散文缕述每位藏书家的生平、藏书特点、研究专长、主要著述及所作贡献。内容涉及藏书、刻书、勘书、收书、抄书、读书、版本、目录以及书林掌故等,是研究我国藏书史的重要著作。此书自清宣统二年(1910)刊刻出版后,在版本目录学界以及文献学界有很大影响,它让后来的研究者得到一种启示,即在古代藏书史的研究上这是一种新的途径。
不过,《藏书纪事诗》毕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作,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错误和缺漏,有些史料有明显讹误。对此,王欣夫先生进行了大量纠谬补缺的工作,他将平时所见各省地方志、各家藏书志以及文集、笔记中有关材料,随手摘录于叶书刻本的书眉上,这些批语,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颇具规模。后由王先生的弟子徐鹏先生予以辑录,整理成《藏书纪事诗补正》一书,1989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
自叶氏《藏书纪事诗》出版后,有不少赓续之作。如新近出版的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收录明代到近现代藏书家423位。民国间,伦明撰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收辛亥以来藏书家149人,开创了断代藏书纪事诗体。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收广东藏书家54人。文革后,周退密、宋路霞合撰《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收近代以来上海地区出生及客居沪渎的藏书家60人。蔡贵华《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收近代扬州藏书家15人。徐、周、宋、蔡所撰,可视作地方性的藏书纪事诗。
此《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所撰。王謇(18881969),原名鼎,字培春,又字佩诤,号瓠庐,晚署瓠叟。1917年,三十岁时改名謇。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童龄录取元邑庠生,蜚声乡里间。年未弱冠,从苏州名宿沈修学习考据,后从黄人、金天翮、章炳麟、吴梅、叶德辉、邓邦述诸大师问学。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毕生从事文教事业,历任《吴县志》协纂,苏州女中教务主任,振华女中副校长,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目部主任,馆刊总编辑,国学会副主任干事,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1937年移居上海,执教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嗜古成癖,博学多才,善治诸子,精熟吴中文献掌故。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为保护吴中古墓、玄妙观照墙、韩世忠墓碣及图书馆珍贵古籍,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家有海粟楼,所藏多清人词集、乡邦文献,佳椠善抄甚富。移居上海后,在愚园路寓筑流碧精舍,所藏多为行箧中之精品。文革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遗书大半散失。一生勤于撰述,著有《宋平江城坊考》《西厢记注释》《吴县志校补》《书目答问版本疏证》等。其《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群书校释》,除《盐铁论札记》一种刊印行世外,其余书稿或散佚,或未及整理刊行。
王氏此书,系受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之启迪而作,书中伦明诗传云:(伦明)因见叶鞠裳(昌炽)《藏书纪事诗》尚有可续补者,乃作《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载天津《正风》杂志。拙诗之作,盖由先生启之也。由此可见其撰作之渊源。全书依叶氏体例,补作诗120余首,共收录145人,偏重江苏、浙江两省,旁及安徽、广东等地,中有王氏熟识者,亦有获闻自师友亲朋者。书中所收诸家并非皆以藏书名世,有学者如汪振民、王树枏、朱曼君、沈福庭、武延绪、吴保初、罗惇曧、王季点、徐绍桢等,所藏之书,多为日用参看之物。
王佩诤先生晚年,友人集资将此稿刻蜡纸油印,其曾手自批校。1987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据油印本标点出版,未参考王氏手校本及校勘记,实多舛误。后出各版,多以此为据,辗转翻印,虽经校改,仍无精善之本可用。佩诤先生曾孙王学雷兄,年富力强,能传家学,执教之暇,宵衣旰食,网罗先人遗书,已整理出版《海粟楼丛稿》《瓠庐笔记》等。今费数年之力,笺注、校证《续补藏书纪事诗》。书名笺证,乃注释之一种。《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意,故特称为笺。《笺证》所据,多前人日记、传记、家谱、方志、别集、杂记、书跋等,征之家藏佩诤先生遗书,有详有简,梦影前尘,近人学行,得以彰显,掌故逸闻,增我新知。部分鲜少人知之事也借《笺证》而得以披露,如顾建勋藏清人词集五百余种;陆鸣冈日记专藏,俱为六丁所摄,而救火警士坐视不救;程守中收小部僻书,品种繁富。至于王其毅、丁惠康、王培荪、丁祖荫、李根源之材料,也可补它文之不足,于近世藏书家故实之考订、藏书源流之研究皆有裨益。书后附录与本书相关之资料、作者著述中与本书相关之资料、友人文字(信札、作者生平及评述)、书目及捐献吴中文献清单等,颇有价值。有不少地方上的小名家著作,当年所印不多,流传稀少,不能因版本时代较近而轻视也。《笺证》又据清稿本及作者散存手稿作补遗,得12人,皆未见于通行诸本,尤足珍视。
明清以降,吴邑人才辈出,近现代版本目录学界即有顾廷龙、潘景郑、王欣夫、王謇诸先生。先师顾廷龙、潘景郑二先生与王先生相交五十年之久,往还走动,皆为图书之事。津编《顾廷龙年谱》即有涉及王氏记载二十条。始自1933年8月29日,颉刚先生致函顾师,告知已嘱佩诤先生代奉上唱本若干册及中央图书馆所拟《四库未刊珍本目》事。顾师晚年撰文,曾借阅佩诤先生遗书,学雷兄携书面谒,接谈之下,亦获赞许。今其《笺证》告成,为《藏书纪事诗》系列增一狐之腋,并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嘱弁其首,余嘉其志而序焉。
沈津
2018年8月18日
于美国波士顿之慕维居
序二(略)
半部他人纪事诗(略)
序一 001
序二 005
半部他人纪事诗(代前言) 009
凡例 001
引言 001
藏书家姓名 003
续补藏书纪事诗 007
沈修008 黄人015 章炳麟023 汤国梨023 金鹤望026
吴梅031 周中孚036 翁同龢039 李慈铭040 汪鸣銮041
宝廷047 王颂蔚049 盛昱052 沈曾植054 汪之昌055
王树枏056 姚文栋058 朱铭盘063 郑文焯064 文廷式068
胡玉缙070 李盛铎072 严修074 严台孙074 沈锡胙075
丁士涵079 许克勤079 余一鳌083 张炳翔088 曹元忠095
曹元弼097 袁宝璜100 丁谦101 武延绪102 丁乃扬104
王同愈107 王其毅108 章 钰113 邵 章113 吴保初115
丁惠康116 陈三立125 罗惇曧125 王季烈126 王季点127
王葆心128 金 梁130 徐绍桢132 方尔谦134 朱锡梁136
王崇焕141 罗振玉142 钱崇固142 王植善146 冒广生149
冒景璠149 丁祖荫153 陆鸣冈159 钱骏祥160 杨寿柟161
王保譿162 王 修166 李根源168 叶恭绰172 柳弃疾180
孙毓修182 刘体智184 刘体乾184 刘声木186 秦更年187
伦 明190 陈守中193 于省吾194 唐 晏196 冼玉清197
蔡有守199 袁思亮202 叶启勋202 叶启发202 任凤苞207
徐 恕209 金 钺212 严式诲213 周 暹214 周明泰216
周绍良217 陈惟壬217 马 浮219 徐凌云220 庞青城221
庞莱臣221 吴 庠223 屈 爔225 赵诒琛232 黄 钧239
顾建勋243 龚则重243 顾颉刚244 王蘧常245 唐 兰245
钱仲联245 陈 柱245 王铨济248 王大隆249 王大森249
瞿熙邦251 孙祖同252 胡 蕴253 林 钧255 张惠衣260
卢 前265 任 讷265 唐 章265 陈乃乾267 赵万里267
郑振铎269 谢国桢269 李文?270 潘利达272 沈维钧276
陈华鼎277 蒋镜寰278 潘承弼279 潘承厚279 顾廷龙279
沈知芳281 范祥雍282 范行准284 姚方羊284 徐 澂286
朱犀园287 叶承庆288 陈奇猷290 吴慰祖292 冯 雄296
苏继庼296 杨昭隽298 汪瞻华299 巢 章301 徐益藩303
方树梅310 杨允吉311 洪驾时312 王 雨314 逸名氏317
补遗 319
附录一 《续补藏书纪事诗》清稿本合校 323
附录二 油印本与清稿本人名顺序对照表 411
附录三 油印本与清稿本用语称谓对照表 417
附录四 本书相关资料汇总 429
参考文献 475
后记 499